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我们今天如何学孔子
· 衢州:一座城对儒学的追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衢州:一座城对儒学的追溯
  本报衢州专电 公元1128年,宋高宗赵构南渡,并于次年定都临安(今杭州)。孔子48世孙孔端友随驾南下,南宋朝廷册封衢州州学校舍暂为孔府家庙,孔端友在家庙内建“思鲁阁”。但孔端友没想到,这一住,就是870余年。

  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南孔“仲尼家”的确立,导致历代文人学者纷至沓来,各种书院如雨后春笋。从宋元的程朱理学、明朝的陆王心学,直至清代的实学及新学,衢州从此成为儒学和其他哲学学说的研究和传播中心,也由此养成衢州人尊书重教的习惯。

  870年后,就在上海为“孟母堂”的是非功过争论不休的时候,祁子安——这位衢州尼山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平生第一次用平素攒下来的零花钱,为当裁缝的母亲买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热泪盈眶的母亲后来从孩子的班主任那里得知,自己儿子在周记中写道: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爸爸妈妈每年都记得给我过生日,我却一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这是不好的。

  尼山小学是一所具有150余历史的学校——1852年,它由原来的孔家私塾演变而成。2001年,学校便全面推广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学生们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及《论语》中的部分内容。

  而在衢州市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之一——衢州二中,早在1998年,学校就开设了《论语》选修课;1999年,学校把孔子像请进了校园;2003年,学校自己编注了口袋书《论语》;而学校研究儒学与青少年成长的“南孔翰林院”的网站也声名远播,成为二中师生甚至是外地儒学爱好者的乐园。

  “二中的传统是,学生来这里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学做人,”二中校长徐建平对记者说,“能考进清华北大的毕竟是少数,然而做人,却是每个人一辈子都必须的技能。”

  “整本《论语》,就是在说怎样做人。”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对钱江晚报记者表示,“《论语》就三部分内容: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例如‘见贤思齐’;两个人如何相处,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如何与家庭、社会相处——都是在说做人”。

  走在衢州的大街上,到处可见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浮雕的孔子像、喷绘的《论语》故事和《二十四孝图》,以及中国古典文化中关于如何做人的警句充斥街头巷尾,儒风渗入到了衢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底子时候,农村里的老太太,看到一张纸上有字,是绝对不会垫在凳子上坐下去的,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一位老衢州向记者介绍。而无论是业余的读经班还是学校里面正规的儒学课程,衢州的学生家长们也是基本上支持的,“读了总比不读好”。

  而且,从几所教授儒家学说的学校的反映来看,对于学生,学过和没学过儒学,确实是不一样的,像二中的学生就比较自信、平和,有包容心。他们也读韩寒小说,但同时会读《红楼梦》;二中女生与别人发生分歧时,不会与人争到面红耳赤,而是会轻轻地飘出一句:算了,君子和而不同,我不和你争。

  而按学者的研究,儒家文化不仅推动了衢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教育、社会风气,而且对长三角地区的商业文化亦影响深远。

  儒学研究学者何蔚萍认为,永嘉学派“义不可离利”的学说,就是对儒学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徽商、宁波帮、福建帮等5个商帮都在衢州300公里范围之内,“全国现存81家中华百年老药铺,其中13家是宁波人创办的。这些金光闪闪的招牌,全部由儒家文化的核心‘信’字铸成”。

  记者到衢州二中采访的那天,适逢二中老校友、浙江红五环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勇强到校作讲座。这位衢州商界的传奇人物2003年捐资30万元修建了衢二中的学校广场,广场上四个大字“做人,做事”正是他奉行一生的做人警句。

  “生意场上,不做假货不骗人,我死守了20年,连对手也从不骂我。”苏勇强说,相信每一个成功的衢州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本报特派记者 蒋梦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