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天,费尔普斯开始对“菲利普斯曲线”产生兴趣。所谓“菲利普斯曲线”,即认为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呈现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简言之,“菲利普斯曲线”似乎显示,可以货币政策为杠杆,付出高通胀代价,收获低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引出的一些问题,费尔普斯当时模糊地感到,应该能找到一种模型来回答。这种新模型将以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在宾大的十年,费尔普斯灵感泉涌。他回忆说,那时候,他就好像是一个装满灵感的瓶子,稍一倾倒灵感就往外涌。当然,他也担心,这种状况能否持续,能持续多久。
就在此时,他的第一次婚姻触礁,重建家庭生活的过程影响到他的专业研究。1970年至1971年,费尔普斯虽然仍在宾大教书,但已开始在纽约生活。纽约的多彩生活吸引着费尔普斯,他开始希望能在纽约工作。
1971年秋,费尔普斯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工作环境的变化再一次帮助费尔普斯翻开人生新的篇章,开始研究新的课题,即经济公正。
与此同时,费尔普斯的个人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哥伦比亚大学,他遇到了来自阿根廷的维维安娜·蒙特多尔。1974年,两人结婚,费尔普斯有了一个继女莫尼卡。一条名叫“毛绒”的狗后来也成为这个新家庭的一员。家庭生活的稳定帮助费尔普斯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他的灵感又不断涌现,论文一篇接着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