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9月,通识教育被引入我省高校。浙江大学公布了298门通识课程和253门大类课程的名单,正式实施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识”一词从何而来?与以前的公选课有何区别?省外国外的教学现状如何?这项改革能持续多久?记者带着新鲜感探访这一新事物。
通识课程有学分要求
该校针对2006级新生,把110个专业分为文科类、文理科类、理科类、理工科类、工科类、艺术设计类等6个大类,实施前期通识课程与大类基础平台课程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模式。
据了解,该校设置的通识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
298门通识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等11类。学生在每类通识课程中都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量。比如,每位学生都必须修满3个学分的历史与文化类通识课程,供他自由选择的有中国哲学专题、中外建筑史、哲学导论、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英语国家概况、中外思想经典、中华茶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西方艺术史、20世纪世界史专题等43门课。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对通识课任课教师的要求并不低。例如,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备承担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申请主讲课程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具有相近课程的任教经历或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效果良好。
另据浙江大学教务处处长楼程富介绍,通识课的设置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课程是自由选择的,不同课程的选课人数都不同,凡是选课学生少于20人的会停开一学期。而且一门课可能有多名老师同时在开。这种根据选课人数对通识课设置进行更新、调整的方式,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能够促进老师在教学上的提高。
楼程富告诉记者:“通识课的设置应该从我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来理解。当代的人才必须在厚基础和宽视野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所以,我校会参照国外一流大学,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而作为综合性大学,对于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会更有优势,当然我们也需要摸索前进。”
为此,该校将原先的公共课、全校性选修课以及向各学院征集的部分非专业课作了比较大的整合,组成了如今通识课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通识课的设置也与该校按大类培养人才的模式相适应。该校副校长姒健敏在谈2006年教学改革时,就提到该校今后将实行大类培养,淡化专业。课程体系将由三部分组成:素质培养课程(包含通识教育、外语等)、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学位课程。他指出,该校在推进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课程教育等基础上实施大类招生,将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满足学生在学业上的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今后该校还将进一步推进按学科门类招生,以及按文、理、生三大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