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中国-东盟峰会见证
3  4  
PDF 版
· 地缘与历史:南有芳邻15载
· 东南亚国家联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地缘与历史:南有芳邻15载
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大起底
  15年来,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和东盟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东盟与其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成果的一组关系,对维护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邻居才能带来双赢

  中国与东盟各国毗邻而居,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但中国与东盟这一地区组织开展广泛、密切的交往,则是近十几年的事。

  从历史来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相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第二阶段: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纷纷走上独立之路。第三阶段: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受超级大国争夺、互动的制约。第四阶段: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不断揭开新篇章。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奉行这一国策,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一个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的理念,把搞好大周边外交列为对外工作的重中之重。“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将东南亚作为其周边外交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正缘于此。

  东盟十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历史遭遇、现实国情以及发展目标等都与中国相似。解决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的一些历史悬案,发展与东盟的互利合作,寻求与东盟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利益,而且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改革开放后的三级跳

  东盟成立于1967年。受冷战、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文化、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东盟关系有过曲折。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东盟自主地位的增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从对话伙伴、睦邻互信到战略伙伴,实现了三大跨越。

  1991年,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奠定了中国东盟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同年7月,中国外长应邀参加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开始了中国―东盟对话进程。

  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1997年,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了双方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1998年至2000年,中国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双边关系框架文件。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因此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成为东盟组织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域外大国,东盟也成为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一个地区组织。中国用法律文件形式庄严承诺愿永远做东盟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危机中及时伸出援手

  中国―东盟关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面对自身的巨大压力,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2004年发生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同受灾国政府和人民心心相息,患难与共,开展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海啸受灾国家的专机上携带急需救灾物资的故事,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非典、禽流感肆虐,中国―东盟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本地区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正是在患难与共中,双方寻找到了新的合作契机,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政治互信的不断增强,为中国―东盟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领土、领海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平等协商,2000年7月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正式生效;当年12月,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签署。在南海问题上,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02年,中国同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和共同开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2005年3月,中、菲、越三国的三家石油公司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初次实践,是南海沿岸三个邻邦共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举措。

  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密切合作可圈可点,在反恐、禁毒、防治禽流感、预防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逐步深化。

  15年贸易额增15倍

  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大幅提升,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数字的对比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发展取得的成就。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仅79.6亿美元,2005年跃升为1303.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超过了同期中国和东盟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率。今年1月至6月,双边贸易额达到7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快速增长势头不减。

  如今,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的双向投资发展迅速。截至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东盟投资403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近千家,投资领域从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扩大到建筑、电气、矿业、运输和餐饮等行业。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和活跃。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飞跃发展,充实了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已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动力之源。

  共建“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东盟关系中,经济合作是首要内容,且年年推出新项目,其中最令双方人民期待的,无疑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美好前景。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一大手笔,也是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同时也是东盟与其外部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又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早期收获计划”如期实施,中国提前开放农产品市场,让东盟国家提早享受了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好处;2005年7月,全面降税进程启动,双方对7000余种商品相互给予优惠待遇,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谈判也在紧锣密鼓中推进。

  从竞技场到和谐花园

  15年来,中国―东盟对话合作可谓“年年有新进展,年年有新局面”,双方关系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而支撑这一喜人局面的,是双方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双方实际和特点的合作方式。

  事实证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东盟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稳定与繁荣,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东盟对话合作已经迈入第二个15年。未来的1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5年,也是东盟加速建设东盟共同体的15年。共同的发展需求,广泛的共同利益,不断夯实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基础。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东盟在发展双方关系的道路上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未来的15年,中国在多层次交往中实现共赢的关键在于寻求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协调。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俄罗斯和欧盟等大国鉴于东亚合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迅速上升,纷纷加大了对本地区的战略投入。在东南亚,逐渐形成以东盟为中心的新的大国利益互动局面。现在的东南亚已不再是大国利益角逐的“竞技场”,而是应该和谐共建的“花园”。

  据《人民日报》、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