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熙娜
本报讯 医学难读众所周知,普通医学院本科学生通常要5年才能毕业,浙江大学医学院则基本采用7年本、硕连读制。但最新消息显示,这一学制还将被延长,2007年以后,成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至少需要15年的培养时间。
这是昨天浙大医学院院长巴德年及副院长罗建红在浙大医学院紫金港新院区起用典礼上透露的信息。随着新院区的起用,浙大医学院正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意在以严格的培养模式提高医生质量。
医学博士毕业当不了医生
医学博士毕业还当不了医生,这不是笑话,也许就从明年开始。
巴德年表示,他们将在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率先开始推行住院医生训练制,医学院学生即使博士毕业,也不能立即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必须在指定的一些基地医院继续进行3~5年的学习和训练,这期间他们不能独立地对病人进行诊断和负责。
只有具备住院医生训练经历,医学院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考取相当于医生的行医执照。
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血管内科医生,还需要再进行3~5年的训练学习,“两者相加,这一过程至少需要8年。”以浙大目前最短的7年制学涯计算,那么今后成为一个心血管内科的正式医生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此时医生的年龄将是35岁。
为什么医学院学生需要读这么多年的书?
“因为医学不是普通的本科院校。”巴德年说。在他看来,他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一个好医生,要具备好的知识、好的技巧和好的经验,后两者无法在书本上学会。”
“比如投篮的技巧大家都知道,可乔丹一投一个准,别人却不一定有这水平。医生也是这样,道理都懂,但具体动刀时就有差别。有人一场手术下来干干净净,就用了一块纱布;有人手忙脚乱,弄了满地纱布还止不住血。”巴德年认为这就需要学生跟随老师在临床过程中感受其言传身教。
医学院学生淘汰率高
住院医生训练是一套近似美国的严格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此相配套,医学院学生在校内也将经历严格的考验,医学专业开始成为浙大淘汰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从2005年开始,浙大医学院推出8年一贯制,毕业后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首期招收50名学生,进校时都是浙大考分最高的学生之一,但一年后的今年,因学习成绩、心理因素等,已淘汰了其中的8名。
在这8年期间,这些学生至少要迈过四道槛。
前4年为基础学科的学习,医学院学生分散在理工等其他学院学习化学、生物等各种专业。大一要迈过高中、大学衔接槛;大二要迈过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的槛;大四要迈过本科学位槛;拿到学位后进入医学院二年级,又是一道槛:一门主课不合格就会被淘汰,连补考机会也没有。
学人文的也可考医学院
为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该校今后不仅其他理、工科的本科生可以投考医学院,人文学科的学生也将有资格参加考试。
据副院长罗建红介绍,目前理、工科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参加医学院的考试,成为医学院的学生继续学习。今后这一大门拟向中文、新闻等人文学科的学生开放,前提是他们必须修得足够的理工科学分。
“人文学科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医生面对的是人。”巴德年说。
“医患关系的第一要义是医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共同与疾病搏斗,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患者?这是一门大学问。”
“如果你面对的是机器,修不好了最多是报废;可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谁敢说‘报废’两字?所以医生不仅要有知识、技术、技巧,还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连护士走路也有讲究,端着注射器盘如水上飘,这就是专业,就是心理治疗,能让病人安心。”
在罗建红看来,简单的医学模式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变成医学、心理、社会模式,见病不见人,治不好病。
“改革”从浙江起步
浙大医学院是浙江省医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附属的医院都是全省最知名的医院,在国内享有声誉。
因此浙大医学院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全国医学院能统一采取这种制度,相信医生的执业水平会迅速提高。”巴德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