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0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为洪峰感伤
· 大师的背影
· 迷人而忧郁的
阿根廷女子
· 暴风雪中一雪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师的背影
■杨新元
  海宁盐官古镇,是看天下奇观钱江潮的胜地,也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故乡。那天秋阳明艳,看罢钱江潮,我们就直奔镇西南隅周家兜,去瞻仰大师的故居。

  不过十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沿着两旁栽着各种树木的一条乡间小路步行几分钟,大师王国维少年时代的住宅就呈现在我面前。经过修葺的故居粉墙黛瓦,坐北朝南,大门前几盆常绿植物青翠欲滴,映衬得故居分外端庄。如果不是门楣上方的“王国维故居”几个大字和门前竖立的王国维座像,这样的木结构民居在江南是很多的。据说,王国维家原来住在盐官双仁巷,王国维父亲王乃誉嫌那里市井嘈杂,就在这里买地建房,于1886年举家搬到这里。那年,王国维11岁,他的青少年时期就在这里度过。成年后,也经常回故居小住。故宅前,王国维雕像以十分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大师中年的形象:瓜皮帽、宽边眼镜、长衫马褂,有点老学究的味道。

  此刻,我轻轻走进大门,去追寻大师的背影。故居第一进是三楹平房。雕花门窗,木质板壁,古色古香。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的半身铜像,一幅“苍松万年春”图悬挂厅正中,画两边是笔力遒劲的条幅:“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评鲁迅与王国维》一书中,对王国维高度概括的评价。厅中,还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广业甄微”匾额,表达了沙老对王国维博学多才的敬仰。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静观、永观,自幼沉静好思。他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9岁时随父回乡奔祖父丧,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王国维16岁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的《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美学家、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术大师,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著术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郭沫若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烂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走过平房,后面是一小天井,然后就是三楹楼房。楼下是展示厅,楼上是王国维先生父母的卧室、王国维先生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一张书桌临窗而放,几个书橱里,摆放着已经发黄的书本以及几件瓷器。隔窗而望,前面就是浩浩荡荡的钱塘江。我想,大师的心灵是孤独的,大师的内心世界是悲观的。因此,他才会感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并且,在一个毫无迹象的日子里,从容而又平静地走完自己五十年的人生之路,留下一个像钱塘江般深沉的谜给我们后人去猜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