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与国际接轨
吕霜:在我看来,一些国家的公务接待管理及其监控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如德国和日本对于公款消费和使用,媒体和民间都是死死“盯”住不放,德国前央行行长威尔特克就是因公款消费被媒体曝光而丢掉官职的,日本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专门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花销的,就连外务省的机密费开支都被纳入了民间监督的范畴。
时下遇事都爱说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于是我就想,在公务接待的管理监控上,我们是否也应与国际接轨呢?
除掉“预算外”祸根
《羊城晚报》:党政机关的接待费用本应在财政预算管理之列,偏偏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一部分财政性资金是预算管理,一部分却游离于预算之外。接待费用之所以形成“黑洞”,就因为它主要在预算外实现。
岂止是公款接待,许多经济、社会乱象的病灶都在“预算外”,党政机关人员超编如此,“执法经济”如此,官员贪污受贿腐败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块得不到监督的乐土。“预算外”这块自收自支的自留地存在,不仅有关部门连公款吃喝到底是多大个数目都说不清楚,许多财政问题也是一笔糊涂账,财经纪律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较好的落实。
根治腐败的几个关键
《南方日报》:由于公务接待中的消极腐败现象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于党政机关而言,重要的是直面现实,抓住解决公务接待中消极腐败问题的几个关键狠下决心。
关键之一是要坚持自上而下的解决路径。公务接待中的消极腐败现象,更可能发生在上下级之间。因此,在公务接待中,上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上级若能坚持原则,也不因接待不好就利用手中的权力难为下级,事情就好办。关键之二是要把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很多的地方和部门并没有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以公务接待费用在这些地方和部门就成了一笔失控的糊涂账。关键之三是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公务接待中捞取好处的现实就将“激励”更多的人去突破现有制度。关键之四是要进一步明确公务范围。无所谓公务,就无所谓公务接待。
不妨将预算上网
《南方周末》:我国一位访问学者曾介绍过国外在监督公共财政支出上的“狠招”:“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都公开在网上,让公民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某个公民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官员会被处分。”一个事例是,芬兰中央银行行长一次公务接待,菜单中列有一道“超标”的“鹅肝”,这张菜单在被媒体上网查阅时发现并曝光,于是,吃了一块“鹅肝”的行长被迫引咎辞职。要是在我国,区区“鹅肝”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