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选手陶女士,62岁。她选的晚餐谱是:0.75克大米为主食,主菜是肉丝50克,加配菜青菜100克以及香茹少许。
二号选手金女士,55岁,明显超重。她选择的是一小叠青菜,荤菜选了虾,过天平秤100克左右,然后她又选了一只苹果,想了想,从中切下小半片。最后是大米饭100克。
三号选手张女士,58岁。看中了一整条新鲜鲫鱼,全部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然后是选择了一些绿叶蔬菜和100克左右的大米饭。
点评1:
饭量每顿100克 多选优质蛋白
——浙医二院张片红主任医师
一号选手:选择的大米饭略微少了些,选择的荤菜可以是更优质的蛋白质,比如牛肉、鱼、虾等,没有选择绿色蔬菜和水果是不足,这样会缺少营养素维C等维生素。尽管有代谢综合征的健康困扰,但对老年人来说,主食提供主要能量,一般每顿需要保证100克。当然也可以多吃杂粮。但蕃薯对老人来说,最好当主食吃,而不是当菜,否则能量过高。动物性脂肪可以每顿吃150克。天天换着吃,蛋、鸡都可以,但鸡皮不要吃。豆制品只要肾功能好的,可以吃,最好学会看看食物标签,计算自己的热量。
二号选手:绿色的青菜有了,选择了虾,虾的量也合适。还切了一小片苹果,这些都是优点。米饭的量在100克左右也足够了。早中餐可以选择其他品种的优质蛋白质,比如早餐多喝奶、中餐可以选择其他的荤菜品种。
三号选手:一个人选择了一条鲫鱼,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太多了,选择的蔬菜量适中。但缺乏水果,品种也太少。
点评2:
每天吃25样食物 学会画图研究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张爱珍教授
三位选手选择的食物营养是基本平衡的,但总的感觉品种还是太少。其实“三高”不要怕,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关键是控制量,每天的品种要不同,我主张一天要吃到25样食物,虽然做起来麻烦些,但对健康绝对是有利的。
工作再忙,退休后其他事情再多,但一日三餐不能马虎。对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来说,对已有心脑血管毛病的人来说,必须从每天的饮食开始,吃要管牢,加上适当的运动,不抽烟,心情舒畅,做到这些,2/3的病人可以把危害健康的指标降下来,也就是说疾病是可防可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好的饮食习惯比吃药来得更重要。现在降压降脂的药一天只要一颗,但并不是吃了药就可以放开吃,对病情初期的患者,药物是辅助的,饮食的优选与控制是首要的。
患者要学会对自己的饮食进行研究。51岁“三高”患者张先生,喜欢喝五谷杂粮做的稀饭,每天晚上都吃,一吃吃了好几年。开始效果不错,但现在餐后血糖升上去了。我建议他不妨把原有的习惯与吃饭作个对比,测量不同饮食结构之后的血糖水平。这个方法患者都可用,可以画张图,把血糖值当纵坐标,把一年12个月时间列为横坐标。看看连成的曲线是忽高忽低的,还是比较平稳的,前者表明疾病控制不好,后者就可取。
点评3:
饮食是康复的基石
——省人民医院华燕吟主任医师
糖尿病并发症在增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我们的病人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还不到位。糖尿病治疗是终生的,需要五驾马车的合力: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吃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而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今天在这样配菜,烧菜,听医生讲解,就是一次治疗过程。根据体重、身高、活动参数确定自己每天的总食量。早中晚三餐的总量要衡定。德国人厨房有天秤、量杯,像个化验实验室,对在坐的来说不妨也学学。生病了往往在意什么不能吃,其实这不是重心,关心的应该是怎么吃、吃多少量。比如煮、蒸比炒、煎要好。
点评4:
吃得正确,才能避免健康意外
——邵逸夫医院何红主任医师
今天看到三位选手配菜很注意自己的口味,每天怎么吃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甚至可以预测会不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目前来医院的60%就诊病人为慢性病人,慢性病造成的“早逝”占我国全部潜在寿命损失的63%。
“三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用药与饮食要双管齐下。今年4月份开始,浙江省内重点医院纷纷开展了“心脑健康、全民动员”胆固醇患者教育项目。旨在提高胆固醇异常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提升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干预的整体水平,降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的整体发病率。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烧菜不是生活的琐事,而是给突发事件“打预防针”。民间对疾病与饮食的关系有许多说法,如何辨真伪?教大家一个办法,就是信任循证医学证明的结论,比如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及许多生活方式疾病的致病原因,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都是确凿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