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互助抗癌作用特别大
· 怀孕33周孕妇突然心衰
· 免费给残疾人体检
· 基因预测胃癌进展
· 风湿病如何吃膏方
· 糖尿病人可否吃火锅
· 防艾滋,卫生局长给民工上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谈癌色变到积极生活工作
互助抗癌作用特别大
  本报讯 “我妈妈做过晚期直肠癌手术30年了,她虽然没参加抗癌协会,但却是我们家的抗癌明星,现在82岁还手工做衣服给我穿哩!”昨天上午,杭州曹先生致电本报,他说跟82岁的抗癌明星裘德昌老先生一样(本报11月30日生命版报道),他的母亲魏璋花也是癌症康复患者,现在不但身体好,而且生活得还很愉快。

  三成癌症患者是吓死的

  “30年前生癌症的人不多,一般人一听到癌症会吓个半死。但我母亲心态好,积极治疗、锻炼,才活到现在这样高寿。”曹先生很为自己的妈妈感到骄傲。但曹先生也坦言,现在人们对癌症的观念跟30年前已经有很大不同了。“1976年我妈妈查出这个毛病,住院手术的时候,我们看到同病房的患者都带着哭腔,每天跟家人抱头痛哭。我妈妈心态很好的,她还去安慰病友,给他们讲笑话听。”

  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委员会主任喻华芝教授说,过去,癌症呈现“三高一低”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高、知晓率低。但很少人知道癌症也是可防可控的。“三成癌症患者是吓死的。”过去许多患者对癌症知识缺少,一味只知这病严重、可怕,而不知道癌症也可防可治,有的人一知道患癌,精神极度紧张、痛苦,未好好治疗,先被吓倒,这对疾病的康复极其不利。现在“三高一低”的内容有所改变,发病率更高,医疗费用高,知晓率高,但死亡率降低了。这与医疗技术进展有关,与患者的心态转变和社会对抗癌事业的支持有关。

  从谈癌色变到回归社会

  本报记者做了一个小型调查,十几位被调查的患者有的刚刚查出患癌,有的已经有十几年的抗癌经验。

  当问到“你身边的人还会不会‘谈癌色变’”,90%的人说身边人能够平静对待癌症,已经有15年抗癌经验的刘德桂说,10年前一些患者连亲戚都不肯告诉,就是心理负担重,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加上治疗手段不多,生存率不高,生活质量就更加成问题了。

  “看看我们抗癌协会的成员,不管年纪大小,走出去个个都是很阳光的,不仅正常生活,还能重返社会工作。如果社会上的癌症患者都能这样,就达到了抗癌的目的。”

  这也是抗癌协会这个群众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以科学抗癌、群体抗癌为手段,指导癌症患者战胜癌症,回归社会,再做奉献。

  抗癌已形成社会力量

  抗癌不仅是患者的事,如今背后有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也是与一二十年前不同的。

  78岁的刘德桂胃癌15年,他也是浙江省抗癌明星。从1992年加入省抗癌协会以来,他积极参加抗癌活动,他每天练气功、练太极拳,也积极为其他癌症患者做服务工作,每周一次坚持接听抗癌热线。“我现在的生命是帮助过我的医护人员和抗癌协会成员给我的,这个集体的人都要相互帮助。”

  据了解,群体抗癌的互助作用不可低估。有很多悲观、失落的患者就是受到老患者的帮助后,重新看到生命的希望。目前,抗癌协会20000多会员,相互交流,共同抗击癌症。

  “我们是同伴治疗,国际上也有说法,癌症治疗的手段已经不光是依靠手术、放疗、化疗这‘三把刀’,同伴治疗对康复最重要。”刘老先生字字铿锵:虽然现在癌症的发病率提高了,还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我们抗癌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我们力量也很强大。

  省抗癌协会中,工作年龄段的癌症患者大约80%以上,在经过一年或两三年的基本康复后,纷纷重返工作岗位,他们战胜了癌魔,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奋发上进。更多的人不计报酬,甚至捐钱捐物为群体抗癌做贡献。抗癌明星蒋嘉鹏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创建杭州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全身心投入公益活动,还把自己和老伴增补的工资捐给了俱乐部。裘德昌老人也积极多方联系,建立浙江省“癌症康复基金”,为群体抗癌提供经济资助。

  本报记者 王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