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好山好水,常用钟灵毓秀形容。倘若走出个把叫得响的人物,可谓人杰地灵。如果孕育诸多名震天下的英雄,则与神奇匹配。地处苏北大平原淮安腹地,长江、淮河、黄海、洪泽湖、故黄河五水在此交汇的码头古镇就是神奇。
这里有秦时的明月,公元前221年即为淮阴县治;这里有汉时的风云,为淮阴侯韩信故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漕运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码头,一路血雨腥风又歌舞升平,在汉赋里发扬光大,在《史记》里名垂千古。
拜会这般翘楚,首选秋季:意杨披上黄衣,与阳光同辉;田畴里,是稻谷香里唱丰年的喜悦和耕耘下一季的青青希望。当数正午,此时的古镇是一幅凝固的油画。偶或可见老人在红砖黑瓦的屋前假寐,连同神情慵懒的猫咪、纠缠成片的炊烟,调和人间烟火的气息。
不要用怀疑的眼光揣度,码头,每寸土地都包容着悠远的故事。
站在古镇西南端的韩信故里,白云悠悠,汉风依旧,韩信钓台、胯下桥、兵仙殿……默立无语。温习历史,与韩侯相关的声东击西、背水一战、独当一面、以德报怨等饱蘸智慧光华的典故,电影胶片般放映。
孤儿韩信年少时曾在淮阴城里遭受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但在受封楚王荣归故里时,韩信不仅不计前嫌,还封其为官。胯下之辱,让韩信学会了宽容、忍让,明白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因此,出人头地的韩信,行事自然处处体现“德”字光辉。
韩信有德,离不开一个叫漂母的女人。
黄昏时分,我们肃立在镇东头突兀而起的漂母墓前,咀嚼“一饭千金”的内涵。
史载,这座高22米、周长178米的土墓,是至情至性衣锦还乡的韩信追念漂母,命令十万将士兜土堆成。幼时,饥寒交迫的韩信曾经受到一个在淮水边靠漂洗衣物为生的无名妇女的接济,每天分食她的口粮。韩信感恩承诺日后回报,遭漂母训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一句话,激励了韩信一辈子,终成“熟知六韬三略,胸藏百万兵甲”的一代将才。
典故,一把度量大丈夫宽宏大量侠肝义胆的标尺,一架衡量母性深明大义宽厚仁慈的天平!那一刻,我豁然醒悟风云际会后不变的唯有人性,心头骤然翻滚强烈的膜拜泥土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