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记住南京,记住张纯如
· 读阵亡者名录碑
· 张纯如简介
· 媒体观点
· 奥斯维辛与“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奥斯维辛与“南京”
  ■周庆安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著名制片人泰德·莱恩塞斯决定投拍《南京大屠杀》,是在明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夕的一个重要消息。

  现在我们无从知道这部基于义愤的影片会拍成什么样子。但经过现代影视艺术的再加工,再借助美国发达的电影市场投资的力量,往往会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却不值得我们轻松。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夕,美国人所拍摄的《南京大屠杀》自然会以西方人的视野来看待和解释此次惨案。

  不少媒体甚至以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来为其冠名,这本身就说明了以中国视野阐释历史的方式,在国际语境中极其匮乏。极端一些来看,假如没有已经故去的张纯如和她的作品,也许国际社会就会少一部这样的《南京大屠杀》,这让人感到些许悲哀。

  在世界当代电影史中,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创造的反映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鸿篇巨制不在少数,体现战争宏大场面的有《虎、虎、虎》、《最长的一天》等,折射战争残酷性的有《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电影。但是反映中国战场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得可怜。对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这种不平衡不能仅仅归结为文化的差异,更不完全是西方历史观的体系,这还与国人缺少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努力有关。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真相之所以到今天仍然被少数日本舆论否认,其中我国忽视开发海外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历史永远以沉默展示它的真实,但是历史的辨伪,却常常需要人们放大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当事双方的争论常常都被认作各有其利益诉求。我们不乏国内制作的《南京大屠杀》影片,但自己认定是一回事,为了让整个世界都重新认识和重视那段中国人饱受的屠戮历史,独立的第三方的声音,则变得更加关键。在这方面,文字上有《拉贝日记》,但影像作品却比较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惨绝人寰的案例。但其国际认知程度却大不相同。当然这里有德日两国历史态度的区别。但是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反映奥斯维辛惨状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远远多于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奥斯维辛是一个被认知的南京,而南京则是一个仍在沉默的奥斯维辛。我们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到来之际,难道不应该为那30万亡灵做些什么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