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农村教育要有乡土味
· 编者按
· 一千多名小孩造大楼
· 乡里孩子肯吃苦
城里孩子要学习
· 和爸爸妈妈一起爱
· 美国学生
把辩论赛当课堂发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农村建设教育实验样本A
■设计者: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农村教育要有乡土味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本报讯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人称“温三农”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请他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模式设计样本。

  温铁军说:我的观点很清楚,饱受各界批评的我国的教育是方针路线出了问题。如果目前这种充斥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教育体制不彻底改革,善良的社会人士只资助贫困学校和教师、或按照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制式教学更多地培训农村老师,都会适得其反——加速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

  农村教育改造的实验者

  2003年7月,温铁军接受农民和志愿者们的邀请参与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出资创办。这个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学校,地点就在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中国乡村建设派领袖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旧址河北定州翟城村,温铁军亲任理事长兼院长。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和志愿者无偿去农村为农民提供培训,期望以此培养一批立志于发展农村的人才,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一重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试验当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温铁军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问题在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人才这四种要素长期以来流出农村。其中,现行的应试教育不仅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痼疾难改,而且还是农村人才净流出的主渠道。因此,能够体现“城市支持农村”这个指导思想的新农村建设,就包含有要求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要求城市过剩人力资本回流农村的内容。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

  改变全国统一的制式教育

  温铁军的理想是,必须改变全国统一的制式教育。

  “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又需要向国外招工,以天津开发区为例,它仅从韩国聘请来的技术工人就有4000名。”

  “不同地区的农村都有其特有的东西,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些与当地的特点相适应的乡土教育。可我们有多少教育是面对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统一的制式教育,它能解决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山区农民和草原农民的不同问题吗?”

  “过去我们片面地理解‘教育就是生产力’,‘科技就是生产力’,把教育理解为大学教育或者是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的确是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真从生产力的现实出发,我们国家至少有5亿人将留在农村,难道让这些劳动力仍然停留在打粗工的阶段吗?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就把重点定在‘高精尖’上?教人吃饭不种粮、穿衣不纺棉,教大家都拼命挤向金字塔的塔尖?这离中国农村和农民最根本的现实需求越来越远。”

  “所以,在咱们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完全搞制式教育是不行的,完全是标准化教材、标准化教学,在农村会水土不服,因为脱离了农村实际。”

  要改变制式教育,当务之急是发动乡村教育,编写农村适用教材,对农民进行适合他留在本乡本土的教育。“这些乡土教育来自哪儿呢?一方面要来自教材,另一方面要来自教育者。这对农村孩子特别是将来可能留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培训乡村教师很重要

  温铁军说,过去人们经常把教育问题的症结归结于“穷国办大教育”,国家财政实力有限。“虽然很多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投入不够,但还要看标准是什么样的。有些院士说,办好一个学校主要还是老师,我们小时候学习的环境很差很艰苦,但我们一样成为院士,因为我们有比较好的老师。”

  除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努力,温铁军说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很多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鲜经验和先进人物。例如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山西前元庄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本优势,通过村校结合带动当地农村发展;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党员白雅丽主动休学一年,到贫困山区帮助农民发展专业协会等等,都值得各地教育单位和主管部门借鉴。

  同时,教育体系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方向。比如说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有一些约束机制,政府对一些面向乡村的基层师范院校、护校给予生活补贴,而且学生应该是全免学费的;但毕业之后必须到农村工作一定的年数,如果有企业敢聘用违规的不服从分配的学生,应该立即受到法律惩处。因此,这些都是应该通过立法来调节的,“关键在于体制、法律和制度”。

  今年初温铁军在《人民日报》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概念,“推进教育创新,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决心。只要能够主动结合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调整对教育界提出要求,把各地教育单位和农村基层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为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有可能使我国教育正面应对挑战,把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上的作用,进一步更充分发挥出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