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瑞安欲破“同城”困局
· 古法建廊桥
不用一颗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工子女可享“同城待遇”引发借读大潮,学校难以招架
瑞安欲破“同城”困局
本报通讯员 叶锡环 谢钦巨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我马上回安徽老家过年了,明年想把孩子带到瑞安来读书,可学校说,下学期我的孩子要分流到附近农村学校了,不是说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城待遇吗?咋会这样呢?”

  寒假将近,瑞安教育局最近接到不少民工子女家长焦急的来电咨询。面对家长质疑,瑞安教育局局长叶耀国解释说,瑞安一些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辛塍等地方的学校,由于民工子女入学人数过多,现已出现了过饱和的状态,现在教育局正在考虑将一些民工子女学生分流到离瑞安市区比较近、教育资源充足的农村学校。

  从2003年开始,瑞安市推出一项“同城待遇”政策,即在瑞安市务工的所有外来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这项“同城待遇”政策受到外来务工者的欢迎,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却给瑞安带来了一系列让人始料不及的新问题。

  据了解,类似的问题在我省的许多城市都存在,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对浙江这一民工流入大省来说,是一个紧迫而严峻的挑战。

  本报通讯员 叶锡环 谢钦巨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一纸政策:

  引来3万

  民工子弟

  2003年,瑞安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规定:凡在瑞安市务工的所有外来农民工,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双方任何一方所在企业出具的证明,其子女即可无条件地在瑞安市公立学校就近入学,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学费。

  同时,瑞安还将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混成合编班,外地学生的开学录取全部与本地学生等同。经济条件差的民工子弟还可以像当地贫困家庭孩子一样,申请“教育助学凭证”,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助。

  这一消息对于外来民工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他们很快发现,不仅孩子能在瑞安顺利上学,而且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瑞安,读书费用甚至要低于老家的学校收费。从2003年开始,外来借读的孩子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递增,现在已经达到3.1万人。

  于是,瑞安的所有学校都在短时间内拥入了大量外来务工者子女。许多民工不仅迅速将在老家读书的儿女接到了瑞安,而且把侄儿、外甥甚至远亲的孩子都接到瑞安上学。

  一些民工从前是为了务工而把子女接到瑞安,这个政策出台后,许多民工说,他们是为了子女能在瑞安读书而到瑞安务工。

  同城待遇不仅受到民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瑞安荣光集团有员工6920人,其中民工就有5764人。以前,民工子弟就学难的问题常常困扰企业。

  瑞安市推出了“同城待遇”的就学政策后,到去年,该集团就有700来名民工子女顺利地在瑞安东山附近各中小学校就读。荣光集团办公室主任颜崇丞说:“这几年来,孩子在这里读书的民工都能安心地在企业里上班,几乎没有出现人员流动现象,公司再没有出现招工难的问题。”

  瑞安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建国也说,过去引进一些外来人才时,对方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的“同城待遇”成了他们在洽谈引进人才时的一个优惠条件。

  尴尬现状:

  学校难以招架借读大军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给瑞安带来了一系列让人始料不及的新问题。

  外来民工集中的地区学校很快就出现了学生饱和现象。靠近瑞安工业园区的莘塍六小只能容纳500名学生,但现在却有950名左右的学生在该校上学。没办法,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活动室等统统都用作教室。

  “一些学校已经人满为患,而前来就学的外地孩子仍然络绎不绝。”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忧心忡忡地说,接踵而来的外来农民工子弟借读热潮,让瑞安教育部门感到有些难以招架。

  “我们也想赶建一批学校,但这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教育用地指标太难争取了。”叶耀国说,3.1万名农民工子弟,所需资源相当于新建31所千人规模的学校。按照当地的标准和收入水平,用地至少需1000亩,投资不少于3亿元。但事实上,瑞安市财政在未来一段时期不大可能给教育大规模投钱,土地更是一天比一天难批。

  “办教育需要的就是胸襟。一个城市想发展自己,就应该敞开胸怀,凝聚人力。然而,当绝大多数的城市还没有实行教育同城待遇的时候,瑞安的做法就出现了‘孤岛’效应,外来人员的选择只有这么一个‘孤岛’,因此当政策闸门一打开,汹涌而来的农民工子女就让瑞安教育的‘大坝’有些吃紧,瑞安的困境正是‘孤岛’的困境。”温州市委党校讲师黄建春如是说。

  紧急应对:

  30所农村学校分流学生

  “外来民工子弟到我校就读,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从2006年第一学期开始,瑞安市桐浦乡中学就忙着四处张贴招生公告,公开招收外来民工子弟以及要求寄宿或者生活较困难的本地学生。

  桐浦乡中学位于桐溪风景区附近,离瑞安城区10多公里,由于校址较为偏僻,近年来许多家长陆续把孩子转到瑞安城关或附近的其他乡镇学校就读,原本1000名学生如今只剩下200人左右,教学资源长期闲置。

  听说城里的学校学生爆满,桐浦乡中学校长林新荣心动了:“城里吃不了,我们吃不饱,为什么我们不招民工子女呢?”为吸引民工子弟前来上学,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只需200元寄宿费,其余学费杂费全免,而且还将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住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这是我们推出的第一所农村寄宿学校试点,目的是为了缓解民工子弟就学同城待遇给城区学校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现在,桐浦乡中学已经有近40名外来务工子女在那里就读,反响不错。”叶耀国说:“农村寄宿学校的推出,是瑞安为备战新学期来临后新一轮‘借读热潮’而采取的一项无奈之举。”

  “从这个学期开始,凡是要求来瑞安上学的外来民工子弟,都要服从教育部门的调配,变就近入学为相对就近入学。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办30所左右类似的农村寄宿学校,以缓解越来越大的民工子弟就学压力。”叶耀国希望民工能理解教育部门的苦衷。

  ■记者手记

  “教育券”与“孤岛”破局

  “瑞安的财政为什么要管外地孩子的上学?”“民工子弟大量拥入学校,我们的孩子读书质量有什么保证?”在瑞安,一些市民有些不理解瑞安教育部门的做法。

  “外来民工在打工赚钱的同时,也在为瑞安创造财富。我们应该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看待,给他们的子女提供相同的教育待遇,这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瑞安教育局局长叶耀国认为。

  不过,仅仅依靠瑞安一己之力,显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弟的义务教育问题。叶耀国曾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又称教育券)制度,让每个适龄儿童拿着教育部发放的“凭证”,在全国任何地方任何学校借读,持“凭证”冲抵学杂费,学校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

  令人欣喜的是,叶耀国的建议引起了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浙江瑞安出现的问题恐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似需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应对之策。”前不久,由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省教育厅等单位有关专家领导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遵照领导批示,就教育助学凭证的设想专程赴瑞安进行了调研。

  但愿不久的将来,每年民工子女真的可以凭一纸证书,在任何地方都能顺利地入学、安心地读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