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金爱英 本报记者 方云凤
张富汉今年60岁,来自安徽省凤阳市农村。他和老伴李菊萍来杭州下沙镇打工已有6年多时间了。老两口每天起早贪黑,一个经营着一爿小杂货店,一个每天骑着辆三轮车,风雨无阻地四处叫喊着卖煤饼。
12月13日下午3点多,张富汉不经意间“发了一笔财”——他骑着三轮车叫卖煤饼时,在一电影院附近捡到了一个黑色的钱包。当时,附近没有一人。他等了一会,不见有人来寻找,便把钱包带回了家。
回到家,老两口和儿子把钱包打开一看,哇,钱包里有700多元现金,还有一万元和两万元的存单两张。另外还有两张身份证,其中一名姓高。
张富汉这下真的愣了:这么多钱。要知道,他们俩每天拼命工作,每月也只能挣个千把元呢!
“不行不行,这个钱我们不能要。人家丢钱的人,说不定有多着急呢!我们要马上还给人家。”这家朴实的三口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一早,过往的行人看到,张富汉的小店门前挂出了一个小黑板:急急急!火火火!——本店老板捡到钱包一个,内有存折数万元,现金数百元,身份证两张,颖上盛堂后圩村瓦门楼(失主身份证地址——记者注)。
为让失主能早日来领钱包,张富汉整整一天没有出去卖煤饼。他四处打听谁是安徽颖上人。终于,他打听到一个搞卫生的大姐来自颖上。在这个大姐的帮助下,失主高某终于找到了。
15日晚上,高某闻讯赶到了张富汉的小店。当他接过失而复得的钱包时,感激万分,掏出200元一定要感谢张大伯。高某说,那天他骑着车子去进货,路上接听了一个电话。可能是在掏手机时,钱包掉了出来。等他发觉丢了钱包时,真是急得很。因为,身份证和存折都在钱包里,捡到者完全可以凭他的身份证把钱取出来。他正准备回老家重办身份证呢,想不到这么快就找到了钱包。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下沙镇文教路,找到了张富汉的小店。李菊萍说,老伴出去卖煤饼了,要到晚上7点多才能回来。她找出了那块小黑板。面对记者的采访,这朴实的大妈说,我们都是靠劳动挣钱的。别人家的钱,当然不能要,拿了心里也不安的。我们在杭州打工,也算是新杭州人,不能给安徽人脸上抹黑,要给安徽人脸上争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