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8岁男孩半夜爬上栏杆等妈妈
· “签约寝室”就业路上抢先出发
· 义卖助学
· 爱她,就要让她感动到哭
· 在“秀客网”27日首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8岁男孩半夜爬上栏杆等妈妈
一位资深校长说:“我不赞成让一年级孩子住校。”
  本报讯 每天半夜在宿舍楼的走廊上梦游,差点吓坏了生活老师;总觉得自己生了什么病,有事没事就往校医务室跑,讨点药吃吃都开心……在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年幼的住校生们闹出的笑话真是说不完。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替孩子选择了住校,然而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梁广烈却对此表示担忧:“我不赞成让一年级等低龄段的孩子住校。”

  住校成了母女的拉锯战

  今年开学初,该校住宿班上来了个小女孩,妈妈一走她就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妈妈向老师解释说:“以前在家里什么都听她的,我就是要趁此机会给她做规矩。如果现在让她走读就等于我又屈服了。”可事情并没有像这位母亲希望的那样发展,小女孩成天哭哭啼啼,进了教室就闹。

  在老师的多番劝解下,两个月后小女孩改读了走读班。“那位妈妈显然是在家里管不了孩子,无奈之下让学校来做规矩。”梁广烈分析说,“这种‘把一切丢给学校’的动机完全是错误的。学校固然可以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亲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半夜爬上栏杆等妈妈

  家长为了工作而将孩子送进住宿班,其实也同样属于“动机不纯”。“常有家长跟我说,自己连生意都照顾不过来,哪还有功夫管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此不以为然,难道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应该排在工作之前吗?”梁广烈感慨道,“我认为家长在替孩子做住校的选择前,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应是他该不该住校,而是究竟适合不适合住校。”

  该校去年的一年级住宿班就碰上了一个想家的男孩。某天晚上,小男孩爬到了宿舍楼阳台的栏杆上等妈妈,幸好被老师及时发现。“既然他不适合住校,不如去走读班试试。”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让小男孩换了班。

  住校就是学会适应环境

  “当然让孩子住校也不是一无是处。”梁广烈一边说一边拿出了最近做的一份调查。该调查显示,在第一学期,住校生的学习成绩不如走读生,可到了第二学期住校生的成绩却后来居上。他表示,出于部分家长的实际需要,现在很多民办小学都提供了住宿条件,在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的情况下,确实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因住校而带来的亲情缺憾。如果双方配合得好,这种适应周期还可以缩短。

  “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家长把孩子托给学校,又总不放心,当着孩子的面责怪老师不周到,让孩子觉得自己过得很‘苦’。”梁广烈补充说,“让孩子住校,重要的是适应集体生活的环境,而不是创造小环境来适应个别人。家长要以教育的眼光看待‘住校’,而不是以养育的眼光。”     本报记者 沈蒙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