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个省区将于明年开始陆续迎来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但各省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争议。据悉,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在23日举行的第六届21世纪教育论坛上,仍然处于“白热化”状态。有专家建议高考改为“暗箱操作”,由老师来推荐学生上大学,此外再展开全国统一考试,分数不对外公开,只用以证实老师有没有说谎。
■志灵
高考改革总是一个能够撩动公众关注热情,以及赢得太多期许目光的敏感话题,以至于有关高考改革的任何细枝末节,无一不处于巨大的争议旋涡之中。这次21世纪论坛上,专家对高考改革方案的种种建议,与其说是小范围内的“理论碰撞”,倒不如说是大范围内众说纷纭的一个“局部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是专家建议本身,也必然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如果说高考虽然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着内容重知识轻应用、形式过于单一、无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等必然弊端,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原则共识”,那么这次论坛对高考改革的激辩也不过是对这一原则的再度重申而已。
但是,正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经典名言昭示的那样,任何“光明前途”需要的都是“曲折步骤”作为实现的必然途径,这也正是目前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即如何将一个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通过制度化的操作落到实处。毕竟,高考改革或者更确切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重要的不是对原则的顶礼膜拜,而是如何以技术化的手段将原则转变为现实的制度操作。
不必讳言的是,现实中的不少所谓“改革方案”,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无疾而终。究其原因,我倒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制度本身的理念上,而是在理念实现过程中,可控的公平性无法落实的问题。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此次论坛上有专家所提出的“推荐上大学”方案,就会发现这一设想不仅有叠床架屋之嫌,而且还会使得高考改革在对人的素质的苛求中,迷失了公平性的基本诉求。
虽说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对个体能力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考核,以及鼓励学生多元才能的发挥和培养,而且各国教育经验也早已证实,统考不利于甚至不可能实现多元评价,但至少在目前的语境下,素质教育和素质考核,虽然有着理念上的正确性,但却往往不大关注素质教育考核所必须体现的公平性问题,而后者恰恰是目前素质教育推行之所以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不少教育改革的方法,诸如面试录取、素质教育计划等等,总是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就在于对那些不注重分配公平性的制度设想,太多家长在对公平性讳莫如深中,宁愿容忍高考种种弊端的“小恶”,也要坚守“公平竞争”的“大善”。至少目前为止,虽说高考的“公平竞争”也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改革方案比统一高考在制度上更能确保公平性。
不要轻率地指责家长、中学甚至学生本身是素质教育推行或者高考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不要像所谓的专家那样总是沉迷于制度创新中难以自拔,当任何改革方案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资源分配规则时,规则所能产生的激励效果是要让位于规则的公平性本身的。也只有当权力约束、制度规范以及公众监督这些命题成为“非统一非规范化考察标准”的题中之义时,改革方案才能赢得民心,取得实践上的成功。否则,既然能力考核隐喻的也是日后资源分配的公平诉求,何必舍近求远地放弃目前最公平的制度去诉求另一种抽象的但却不可控的公平呢,这或许才是高考改革最大的死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