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田野调查·文化反哺的五个动机
· 反哺=互利互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反哺=互利互惠
  ■本报记者 杨霞云

  

  今年4月,慈溪联兴村成立“文化基金会”时,陈建平捐了2万元外加一套价值不菲的音响设备。作为慈溪首个村级“文化基金会”的发起人,这位宏伟汽车电器配件厂的老总前天对记者说,“也有人捐2.5万元的。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能出就出了。”

  “能出就出了”,陈建平这样轻描淡写了他捐助村子里“文化基金会”的动机。不仅这次的2万元,近年来他为联兴村捐的钱已远远超过50万。而在慈溪,像陈建平这样为新农村建设慷慨解囊的民营企业多达两千家,近年来捐助的资金在5000万元左右。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数字背后的原因更有着令人深究的欲望:这些民营企业纷纷解囊捐资的动机是什么?

  这次在慈溪,我们选取了10个企业作为此次企业家反哺动机调查的对象。当记者拿上述疑问一一抛向慈溪的民营企业家时,原以为会听到一些套话,没想到大多数人都坦然,带慈溪口音的普通话不大标准,却都说了大实话。

  “我喜欢唱歌,捐些音响给村里是不想看着村里的年轻人没事就打麻将,想他们可能的话也唱唱歌跳跳舞的。”陈建平有点腼腆地告诉记者,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他刚开始捐助村里文化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大家一起聚广场上唱歌跳舞娱乐是他所憧憬的联兴村一大和谐场景。

  又大方又能唱的陈建平在联兴村人缘很好,记者在村里看到,不论男女老幼,都亲切地叫他“建平哥”。前些年他看中了一块地,住那儿的村民听说是陈建平要建厂,搬迁的时候都没二话。

  而在宁波中源渔具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葛华铭眼里,他那位每年光慈善捐款就有200万元的老板,“极为低调,不喜欢宣传”。“他是长河镇人,高王村是他夫人的娘家,他说过,关心孤寡老人资助村里文化建设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有什么好说的。”但高王村村民可记得他的那个厂每年都搞大型演出,“每次都敞开大门请我们去的,刚开始他们厂噪音厉害,我们要跟他们吵的,后来人家换了设备没噪音了,但文艺晚会照样欢迎我们参加……”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种互利互惠,几乎成了这批土生土长的慈溪企业家的一个独特印记,也是他们慷慨捐助的大背景和主动机。慈溪人的大方及恋旧是有名的,富而乐助是他们回报乡亲的最好方式;慈溪人的爱面子也是有名的,看着兄弟企业主冠名赞助觉得自己也不能缺席;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企业家在完成自己原始积累之后,开始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时候,他们考虑更多的已经不是自身形象、企业品牌,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