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和春运一起成长
· 从大棚车
到春运不涨价
· 河南成了老家
杭州成了家
· 从迷茫惶恐
到从容自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春运观念之变——
从大棚车
到春运不涨价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为了应付民工潮,铁路部门曾经开过一种由货车改装成的棚客车。人们管它们叫做大棚车。黄回生告诉记者,就是这种棚车,里面还是人挨人,往往还没开车,就已经有人因体力不支晕倒被抬下车。“那时候计划经济的味道还很浓,只要把人运走完成任务就好,哪管人坐得舒不舒服啊。”

  “后来有了绿皮车,又有了空调车,车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那种夹杂着脚臭、体味的气味,渐渐没有了。”自从1996年之后,火车开始提速,铁路也开始了5次自我革命,现在的开行时间大为缩短。

  在今年32岁的杨建军眼里,如果说火车的变迁让他每年一次的长途迁徙不再那么遭罪,今年春运不涨价的消息更让他悄悄地舒了一口气。“车票不涨价了,省下的钱可以给妈妈带件新衣服呢。”在杭州临平一家箱包厂做修理工的杨建军是贵州遵义人,在外打工7年。从广东到宁波,再从宁波到杭州,杨建军称之为“漂”。

  “过年了,家总是要回的。”杨建军说,前几年,回家要几个老乡一组,轮流到几个售票窗口买票,有时候甚至要排上好几个通宵。从2004年春节开始,他们第一次不用自己买票。“早就听说春运车票难买,那一年很幸运,是工厂给我们订的火车票。听说现在火车站也会提前开始预先发售民工团体票呢。”

  尽管如此,每年春运涨价仍是杨建军们心头的痛。“一年就一次,多花就多花点吧,谁让咱中国人多呢。”杨建军们每每这样自嘲。“今年好了,终于不涨价了,看样子铁老大也越来越人性化了。呵呵。”在城市里漂了7年的杨建军很为自己想出了这个新词而得意。

  这些变化,在杭州火车站工作20多年的售票员方萍萍脑海里,同样记忆深刻。

  1991年开始,方萍萍调到售票窗口工作,那时候城站售票窗口一共才16个,另外还有武林门和浣纱路两个预售点。高峰时候的队伍可想而见能排多长。

  “现在城站的30个售票窗口已经全部开起来了,全市还有27个代售点,这几天我们打算把北大厅也开出来,那样的话春运期间杭州的售票窗口一共有97个,跟20年前比一比,翻了十倍都不止。而且现在学生票、民工票都可以预订团队票了,让回家的路走得顺畅些,我们也高兴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4 从大棚车
到春运不涨价
2007-1-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