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向往城里的月光
· 请给他们同城待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向往城里的月光
青研会调查显示:民工子女多数对身份认同存在矛盾
  在北京,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身份认同存在矛盾,近九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认为自己不是北京人,一成以上表示自己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老家那里的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33.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北京人对外来打工人员不友好,40.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北京人歧视外来打工人员。有关专家认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心理上远远没有真正融入城市,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甚至在身份认同上产生矛盾和困惑,成为“双重边缘人”。

  七成孩子觉得生活幸福

  报告显示,约七成左右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对生活和自己感到满意,近八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六成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相对低些。

  心中烦恼无人倾诉

  报告显示,22.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总觉得自己心中的烦恼无人可倾诉”,11.5%“觉得在班上很孤立”。

  另外,超过1/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互相拥有好朋友,但7.6%的进城务工农民不希望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交往;12.6%的城市少年儿童明确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农村来的同学交往”,20.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

  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但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与老师交往的冲突性较高,亲密性和满意度较低;两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报告显示,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的交往中的冲突性更高,亲密感和满意度更低。24.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老师不太了解自己”(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21.3%),17.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老师“很少注意自己”(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3.6%)。

  想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报告显示,七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喜欢学习,略高于城市少年儿童;近八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努力学习的第一动机是“报答

  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认为,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目的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相当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现出一种功利型的而非爱好型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渴望。

  逾两成不喜欢父母的工作

  报告显示,74.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以从事个体经营和体力类工作为主,超过两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喜欢父母所从事的工作。

  课题组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来到城市居住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学为主。其中,父亲们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8.0%。

  三成孩子不满居住条件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均较差,超过三成的孩子不喜欢现有的居住条件,超过四成的孩子不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但仍有六成多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希望将来能一直生活在北京。

  比城市孩子更吃苦耐劳

  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儿童更吃苦耐劳、更节俭、更坚强、学习更刻苦。同时,在生活条件、卫生状况、见识及自信心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还存在一定差距。

  报告显示,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看来,他们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吃苦耐劳(74.2%)、坚强(65.8%)、节俭(63.2%)、学习刻苦(62.2%)、懂得感恩(60.5%);在城市少年儿童看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吃苦耐劳(72.2%)、节俭(63.1%)、自理能力强(58.7%)、学习刻苦(58.5%)、坚强(57.3%)。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视点 A0002 向往城里的月光 2007-1-24 钱江晚报a00022007-01-2400003;48257178002CE1734825726C0039D4DC;钱江晚报a00022007-01-2400019;48257178002CE1734825726C003C39D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