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铜都、中国两大铜镇之一的汤浦,只是一个典型,带给我们两个启发。
对铜生产厂家来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争取高利润,是规避原材料价格浮动风险的必要途径。高端铜产品的附加值高,成品单价贵,原料成本在成品中所占比例不像低端产品那么大。这样,铜价波动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记者想起了另一家浙江企业,诸暨的海亮集团。在1996年国内铜加工行业第一次面临萧条时,海亮逆市而上,投资2500万元扩建铜管生产线。在这样的思路下,2005年海亮销售额已突破100亿。事实证明,当时它的反常行为极具战略眼光。
对中国特别是浙江大大小小的“块状经济”来说,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如何保持其合理的结构,促进内部合作共进。
在这些“块状经济”形成初期,往往是家家户户小作坊式企业唱主角,并靠集体力量带动一方经济。随着时间推移,如何保证逐渐壮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如何引导小作坊企业朝细分化、特色化发展,如何促成大、中、小三类企业的合作互利?这个问题,汤浦正在解决,许多“块状经济”区域也亟待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