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丑陋的“大片”(节选)
· 他的孩子还要砌砖吗
· >>>网友评议
《春节能否不“托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丑陋的“大片”(节选)
  《学习时报》最新一期发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的评论《丑陋的“大片”》,批评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代表的中国大片“嗜血成性”、脱离了“道德底线”,而“今天的张艺谋就是一个油漆工,只会把红色的颜料大桶大桶地往银幕上倒”。

  □陶东风

  

  刚看完《黄金甲》的那几天,胃部的不适感一直挥之不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观感,那就是:这是一部嗜血的电影。联系到其他几部同样嗜血的所谓“大片”,包括《夜宴》《十面埋伏》《无极》等等,真的怀疑中国的大片是否到了嗜血成性、靠喝血赚钱的时代。

  好的艺术不是用金钱堆积出来的。好电影不等于奢华的场面和视觉的盛宴,更不是暴力和性的简单相加。中国那些热衷于拍摄“大制作”影片的导演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打动人的总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东西,外形奢华而内容苍白的“大制作”永远不可能意味着好电影。

  不幸的是,我们在国产大片中看到的暴力美学和暴力崇拜似乎在提醒我们:中国艺术中道德底线的瓦解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众所周知,所谓大片一般是离不开暴力和血腥的,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如此。但是我还没有见到哪个国家的大片像中国的大片一样,其暴力的展示居然完全脱离了道德制约和价值内涵,成为彻头彻尾的暴力崇拜和暴力美学。正如有人说的,今天的张艺谋就是一个油漆工,只会把红色的颜料大桶大桶地往银幕上倒。

  国产大片大多喜欢表现所谓复仇的主题,《夜宴》、《黄金甲》等等都是如此。但是,所有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统治者和造反者、权威和秩序的代表者或颠覆者、挑战者,几乎没有任何一方代表正义和良知,他们在使用暴力进行复仇的时候除了满足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几乎完全没有别的正当理由。

  如果把《黄金甲》和它的原型《雷雨》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会发现:改编以后一个根本变化就是把原先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给弄模糊了,《雷雨》中明确的价值立场没有了,正、反面人物的分界没有了。最明显的是:《雷雨》中的四凤在《黄金甲》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辜善良的少女,而是一个参与了毒害皇后阴谋的谋杀犯。

  而这样的暴力叙事在我们的大片中随处可见。不仅是张艺谋一个人,也不是一部《黄金甲》,事实上很多中国导演、中国影片特别是“大片”,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渲染暴力、美化暴力的倾向。

  我们常常听说美国的大片因为渲染暴力而遭到谴责,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大片在嗜血方面远远不如中国的大片。至少美国大片的道德感是鲜明的,是非观念是清楚的,价值判断是明确的,正义和邪恶是能够分别清楚的。也许中国的大片导演或喜欢中国大片的人会不屑一顾地说:好莱坞大片中的所谓道德还不是一些老掉牙的说教吗!这话大体不错,好莱坞大片的主题大多不过是扬善惩恶而已。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人类的一些基本道德本来就是一些简单的道理。人类就是依靠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才得以维持着基本的伦理秩序。光有这些道德底线当然不足以成就伟大的艺术,但没有这些道德底线,任何所谓大片,都只能是丑陋的。

  【人物简介】

  陶东风,男,1959年7月出生于浙江。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时评 A0002 丑陋的“大片”(节选) 2007-2-9 钱江晚报a00022007-02-0900022;钱江晚报a00022007-02-09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