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初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品牌。
■经济生活品质——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目标:今后五年,杭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加快钱江新城、下沙副城、滨江科技新城、“和谐杭州示范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市区西部保护与发展,提升老城区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力推进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江东、仓前两个高教功能区建设,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利用,打造江南、临平两大副城和六大组团,推动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抓好地铁一期、萧山机场二期、“三线一枢纽”、“两口两线”、杭浦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江东大桥、九堡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秋石和留石快速路、沿江景观大道、运河二通道、江东出海码头、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等重大工程,实现杭州交通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跨越。
解读:今后五年,是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决战期。实施城市化战略就应更大力拓展发展空间,集聚生产要素,突破发展瓶颈,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服务全省中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全省,奠定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位。其中,交通的大力发展是一个机遇,以道路、河道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通过“路河更新”带动“城市更新”。
服务业大市。重点发展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核心商圈和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把杭州打造成以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为特色的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
旅游产业新格局。建设“十大休闲基地”,办好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文化生活品质——
打造“一名城、四强市”
目标:老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各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90%以上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馆达到省、市“东海明珠”建设标准。教科文卫体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加,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超过2.8人,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
文化名城。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城乡文化投入,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名人,打造“文化航母”,培育一批专精尖中小文化企业。
教育强市。力争到2010年全市优质义务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75%和80%,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
科技强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全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6万人。
卫生强市。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
体育强市。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建设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解读: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名城、四强市”建设使文化融入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丰富文化、优质教育、满意医疗,科学文化知识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实、行为举止更文明、身体心理更健康。
■环境生活品质——
成为一流“宜居城市”
目标:“三副六组团”初具规模,“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城市新格局基本成形,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取得进展,杭州都市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初步形成。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5平方米。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地铁一期建成,快速公交成网。杭州城市清洁、清静、绿色、亲水、无视觉污染,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五水共导”。要切实加强对钱塘江、西湖、西溪、运河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大截污纳管力度,扩大禁养区范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快建设抗咸二期、引水入城、城西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特别要把改善市区河道水质作为重点,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推进绕城高速公路以内273条、83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滨河地带生态修复和开发建设。
解读: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又邻海,这是大自然赐予杭州的最大禀赋。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必须做好水的文章,彰显“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
蓝天绿色。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强植树造林,加强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
“居者有其屋”。确保五年内完成主城区156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任务,显著改善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危旧房中28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
■政治生活品质——
不同群体和睦相处
目标: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主协商普及,参与渠道畅通,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地位平等、和睦相处。
依法治市。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加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规范市场秩序,健全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
民主科学决策。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社会生活品质——
破解“七难”
目标:社会安定有序,刑事发案率和犯罪率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保投入增加,基尼系数小于0.4,社保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破“七难”。进一步深化“春风行动”,建立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和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推进“四改联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看病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完善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名校集团化”,推进教育帮扶,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环境,破解“上学难”;坚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善危旧房两手抓,破解“住房难”;坚持公交优先,建设地铁和快速公交,加强交通管理,挖掘停车潜力,破解“行路停车难”;加强效能建设,深化综合考评,办好“12345”、“96345”、“96666”服务热线,破解“办事难”;提高市民保洁意识,落实长效管理,破解“清洁保洁难”。
解读: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倍加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破解“七难问题”,打造“平安杭州”,让老百姓能就业、有保障,行得便捷、住得宽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办得了事、办得好事,拥有安全感、安居又乐业。
健全社会保障。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完善企业在职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城镇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保障水平。
本报记者 温浩杰 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