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4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晴耕雨读
· 靠窗的男人
· 都市忙人
· 贫甚奈何
· 耕斋点评
· 门板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耕斋点评
  或以为清正廉洁之士,不是苦行僧,便是伪君子,其实不然。古往今来清官廉吏之中,不乏性情中人,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名臣朱珪,就是其中的翘楚。

  朱珪进士出身,不但官运亨通,从福建粮道、按察使、一直做到翰林院大学士;而且学养深厚,年轻时写的文章,就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被钦定为皇太子的老师。他的这位学生,即后来的嘉庆帝,对老师十分崇敬。据说朱珪在外地任所时,光嘉庆写给他的信就多达139封,足见君臣间的感情之深。

  朱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使身居高位,仍能一尘不染,生活刻苦如寒士。他的作风也十分正派,四十多岁时老婆死了,从此独居不纳妾。

  朱去世后,嘉庆皇帝赐谥“文正”,并写了“抒痛诗”吊唁:“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贪钱”,对朱的人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朱的可爱之处在于:生活俭约,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朱与户部尚书裘文达公最相知。一天,朱到裘家作客,谈话间忽叹息道:“这样的穷日子叫人怎么过呀?去年冬天皇上所赐的貂皮褂子,也已经送进当铺了。”裘笑道:“您生成穷命,有什么好说的。我管户部,刚领得饭钱千两,让您开开眼界。”便叫仆人将银两拿出来放在桌上,朱文正公盯着光灿灿的银子注视良久,忽然伸手拿了二只元宝,急匆匆地登车回家去了。

  朱珪这样的行事,令人信服。他清廉,是为了自己做人的良知和为官的操守,于是在公务上,他“崖岸高峻,清绝一尘”;而在好友面前,他仍是凡人一个,也哭穷,也伸手;而这一切,皆源自内心,正因为不是作秀,因此也更容易持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B0014 耕斋点评 2007-2-13 钱江晚报b00142007-02-13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