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4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晴耕雨读
· 靠窗的男人
· 都市忙人
· 贫甚奈何
· 耕斋点评
· 门板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晴耕雨读
■杨泽文
  人到中年之后,愈来愈向往这样一种生活:晴耕雨读。

  一条青溪,两三间土屋,四五亩田地,在村庄之外,在山脚之下。如果我能成为它们的主人,那我就将自己购置了多年的数千册藏书搬进最宽敞的房间。木质的书桌应该宽大而牢固,除了能摆放纸张笔墨和几本正读和要读的书外,最好还能有一台灵敏度很高的木壳收音机。至此,我可以很坦然地享受宁静逍遥的日子了。而我的身份呢,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夫,也不是货真价实的书生。我希望自己能介于两者之间,能沾一点两者的气息,进而成为一个难得的自由人,即自由地耕种,自由地读书。或者说,晴天,我就下田耕作;雨天,我就闭门读书。间或有亲人惦念而至,我们就唠点农事,拉拉家常;偶尔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就聊些时事,谈谈学问。亲人们会走的,朋友们也会走的。一个人的日子,如果有些寂寞的话,可以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或者干脆披衣而出,到溪边,到地头,听听溪声,闻闻鸟鸣。这样不知不觉间,脑海澄明了,心地开阔了,一个人不再孤独了。

  想着真是美啊,虽然是空想,但我又不能不想。而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觉得这一切曾经是可能的,但还是错过了许多机会。

  说实话,为了完成从农民到一个读书人的角色转变,我经过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生命历程的前一半里,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在已逝岁月的后一半中,我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当农民的时候,我守望着山地和村庄,每天面对的是四时农事;做读书人和写作者的时候,我是在城市,整天接触的是书本文字。这二者啊,仿佛是在一道分水岭的两侧,它们是隔离的,也是绝缘的。因此,当我艰难地翻越“分水岭”,由一侧来到了另一侧,我在得到新的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标志着我从此失去了旧有的身份。事实是,自从我亲近了书本文字之后,曾经熟悉的所有农事都离我越来越远直至与己无关,我手心里的老茧也由此渐渐变薄变小乃至彻底消失。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轻易地放弃了故乡的几亩薄田,几间老屋和一片成林的果园。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总是充满了自责。

  转眼间在城市生活了二十余年。虽然活得卑微,但我并不自卑;虽然活得艰辛,但我并不自怨。因为我一直坚守着读书人的基本准则,并以此来自觉维护生命的自我尊严。读着写着快乐着,我在努力实践着在别人看来不合时宜的一种可能的生活。事实是,此生我再也离不开已有的阅读生活了。我之所以想念农事,眷恋田地,说穿了其实是希望能够远离都市的喧哗与骚动,然后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在绿树掩映之中,在瓜棚豆架之下,在田边或是在地头,尽可能地开卷展读自己想读的每一本书,尽可能地思考自己想思考的每一个问题,并以这种方式来体现生命的一种自觉与自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B0014 晴耕雨读 ■杨泽文 2007-2-13 48257178002CE1734825727A00343F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