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3版:财富·榜样
3  4  
PDF 版
· 藏在山村的“插头大王”
· 低调老总热心公益
· 小小校办厂,把插头卖到英国
· 山村企业
留员工有绝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小小校办厂,把插头卖到英国
  独轮车推来上海师傅

  1973年,富阳礼源中学的几位教师东拼西凑了300块钱,买了两台机器。老师、学生齐心协力,从村外把砖头抬进来,盖了一个简陋的厂房。这就是鸿世电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当时从上海请了一个师傅,我们是推着独轮车把他接进村来的。”

  蔡如乾那时还在部队里学车床技术,把人工做豆腐改成了机械化生产,立了个三等功。

  1977年,蔡如乾退伍。当时礼源中学校办工厂的模具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修理,生产就要停下来,一时又叫不到修理人员,全厂上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小蔡在部队干过钳工,可以叫他来试试。”蔡如乾的妻子当时在校办工厂上班,紧要关头帮大家出了个主意。

  蔡如乾驾轻就熟,很快就修好了厂里的模具。自那以后,厂里的机器一有问题,“找小蔡!”有时候,冬天凌晨两三点,工人一敲门,蔡如乾二话不说,披上衣服就往厂里赶。

  当时农村熟悉钳工技术的人很少。很多人跟他说:“把你留在校办厂,那是大材小用。”但是蔡如乾认为,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工作,校办厂正好可以让他施展才能。

  在一个底子如此薄弱的工厂管技术,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是土机器。“没有台虎钳,锉刀都不齐,甚至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蔡如乾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工具很多都是自己改进的。因为没有模具车间,1982年,他挑了铁毛坯,搭车赶了几十公里路到新登农机厂开制模具,然后再赶回来。

  这件事以后,蔡如乾开始筹建模具车间,能自制的自制,不能自制的买二手货,投入了10万元,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车床、铣床、磨床……

  “小米加步抢”打胜仗

  1985年,前任老总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通过一家杭州公司开始接英国插头订单。“在这之前,国内已经有插头企业接过英国的订单,因为没有掌握英国标准,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不仅要赔偿对方损失,还被列入危险产品登在英国报纸上。”蔡如乾说,当时他们对是否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考虑了很久,最后大家认为,不博一博永远没出路。

  “尽管是小米加步枪,只要有心也能打胜仗。”蔡如乾把土压机改成油压机,对其他设备也进行了整修。他亲自带着厂里的技术工人请英国专家上课,学习研究英国的产品。

  生产插头最关键是要有一副插头模具。蔡如乾说,当时他连睡觉都想着模具怎么开,因为如果模具做不好,企业就失去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蔡如乾终于按时做出了模具,第一批英国订单开始生产。

  对于毫无经验,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蔡如乾来说,给国外做订单真不是件容易事。有一次,英国人要生产微电机风扇,要求三天之内拿出样品。风扇叶子的弧形弯曲造型比较特殊,对开制模具要求特别高,用常规的制作方法,3天内根本不可能拿出样品。蔡如乾意识到,这是英国人对他们厂的考验,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冥思苦想后,蔡如乾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3天内拿出了样品。英国人很惊讶,连连说“OK”,一次性下了一万多只风扇订单。

  此后,英国人对这个乡旮旯里的校办厂放心了,还专门派人前来参与管理。鸿世的产品又通过了英国认证,远东地区,他们是第一家。

  凭着自信和恒心,鸿世的产品陆续通过了欧洲11个国家的标准,又相继成为美国、日本的标准产品。一份份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翩然而至,既是蔡如乾等人努力成果的见证,也为鸿世插头走向世界开出了“绿色通行证”。

  联姻世界500强

  1999年1月,蔡如乾众望所归,成了鸿世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

  这头把交椅还没坐热,蔡如乾就碰上了个大难题:市场上的铜价开始上涨,社会上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却越来越多,产品销售价格不涨反跌,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生存也越来越困难。危机时刻,蔡如乾冷静下来,开始培养人才、研发新产品。有了人才,就有能力研究新产品、提高技术,同时实施品牌战略。“研发需要投入,资金虽然紧张,但不投入肯定是等死,只能放手一搏。”蔡如乾说,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这就是他们的绝招:东方不亮西方亮。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铜材价格一路走高,而鸿世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外,销售价格又不能随意提高。“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加工铜丝。一个车间全部加工原材料,现在自给自足基本没问题了。”

  不久前,鸿世又与世界电器巨头松下公司联姻,成为富阳市首家与世界500强合作的企业。“和松下合作,既不会损害我们现有的产品市场,又可以借助松下的知名度打开我们产品在日本的市场,还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生产技术,一箭三雕。”

  如今,这个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校办企业,不仅壮大了自己,还带富了村里的乡亲们。在这样一个三面环山的山村里,造起了崭新的中学和幼儿园,平坦宽敞的马路通向繁华的城市。“现在厂房又不够大了,在城里开发区,我们的现代化新厂房已经建好,一部分工人已经搬了过去。订单多了,不扩大生产也不行啊!”蔡如乾自豪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财富·榜样 B0003 小小校办厂,把插头卖到英国 2007-2-13 钱江晚报b00032007-02-13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