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9版:运动·天地
3  4  
PDF 版
· 钢叉舞虎虎生威
· 先培训后比赛 轻松踏入武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山小村的武艺传奇——
钢叉舞虎虎生威
  对于浙西山区黄塘村民来说,钢叉是一件有着特殊感情的东西,它既是一柄武器,又是一个舞蹈的道具。

  古稀老人武艺高强

  黄塘村在浙西山区,属衢州常山县新昌乡,5个自然村分布在海拔800多米高山的大小五个山坳里,山高水长,房屋错落,步步皆岭。村里的山农说,钢叉舞么,村里老老少少都会来两下子。

  77岁的黄樟木,是村里舞钢叉年纪最长的一位,在屋前晒谷坪里,老黄给我们演示了一段。他脱下外套,扎下马步,一柄钢叉比人还高。钢叉靠在臂膀上,自上而下滚动,越滚越快,从左臂滚到右臂,又从右臂滚到左臂,钢叉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随后,老黄还舞了一段钢叉武术套路,伴着声声震吼,钢叉左右开弓,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呼呼生风,观者不由自主退避数丈开外。

  “这些还只是简单的招式。”老黄说,相传钢叉舞是在200多年前,由江西南丰人黄林到新昌乡黄塘村种田开山带入常山。老黄从10多岁始即玩钢叉,在老一辈人眼里,钢叉舞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舞蹈,村中老少都习钢叉舞,农闲无事,大伙儿都凑在一起,相互切磋钢叉招式,不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融洽了村民间的感情。

  钢叉舞列入“非遗”

  轻巧地一抖,钢叉便乖乖缠上手臂,在怀中绕了几个圈儿;又见他一撑臂一切掌,那钢叉又顺势“爬”上后背,贴着脊梁横轴转……空中飞舞的钢叉晃得人眼花缭乱,而钢叉上的铃铛也“哗啦啦”响个不停,煞是热闹。

  作为舞蹈的钢叉舞,有数十种花样。黄塘年岁稍长的村民都说,小时候,他们没事就拿钢叉在身上滚,时间一长,身上、臂上又青又紫,还经常被磨破皮。钢叉舞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平衡,让钢叉在身上“走”得稳。最初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叉头刮伤,而一个动作往往要练三四个月才能成型。

  和所有的原始艺术一样,钢叉舞的起源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深山之中,庄稼经常被野兽糟蹋,黄塘人的先祖制作了木叉,用以驱赶野兽和狩猎。后来他们又用钢叉代替木叉,并在钢叉上装上两块铁片,发现野兽时举着钢叉一边舞动,一边喊叫,将野兽吓跑。渐渐地,这一原始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村民们都要聚集在一起,运用各自最熟悉的姿态跳跃着挥动手中的“钢叉”,以此取乐,同时用此祭祖先,除鬼邪,以保来年风调雨顺、共享太平。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了颇有特色的“钢叉舞”。

  现在,经过发掘整理,钢叉舞已被搬上了舞台,正被越来越多的山外人、城里人了解。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荣获第六届全国文化长廊暨“东海明珠”现场会表演比赛创作、表演二等奖。

  “钢叉挥舞起来,五个壮汉近不了身!”56岁的涂水林是村里钢叉舞队队长。“可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几十年后,钢叉舞在村里大概也要断流了,武术招式套路也快失传了。”涂水林的话里有着一丝担忧。

  文:周华诚 蒋雍 图:鲍卫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运动·天地 C0009 钢叉舞虎虎生威 2007-3-20 3E229AA29A8CA0A7482572A3002D3C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