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周五上午,当记者来到杭州上城区杭六中的校门口,一块醒目的横幅挂在那里,“欢迎新同学来到学校”。离初中招生还有一段时间,这里怎么已经在欢迎新同学了?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杭六中校园。在学校教学楼的一楼,本来空着的4个教室已经有老师在上课了,再仔细一看,这不是高银巷小学的老师吗?
杭六中校长陈虹正好出现,她一五一十地解答了记者的疑问。从上个星期五开始,学校里来了4个班的六年级学生,这129名学生来自高银巷小学,他们要在这里结束他们的小学生生涯。
“我们六中和高银巷小学组成了一个办学共同体,让六年级学生提前进入初中校园学习。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探索一种‘初小衔接’的新模式。”
新闻追踪
创办共同体 实现软着陆
在学校的篮球场上,三个篮球架下都有一群学生在玩耍。一个叫包德胜的学生吸引了我,因为他的篮球打得不错。包德胜是六(4)班的学生,现在叫实验(4)班。今天是他在初中校园里的第6天,他已经喜欢上了这里。“打篮球再也不用一群人抢一个篮球架了,我喜欢。”
沈老师是高银巷小学的体育老师,自从六年级4个班级“搬”到杭六中后,他就要在两个学校间奔波。“两所学校离得不远,学生们对这里一点都不陌生。”沈老师说,由于受场地限制,有些体育运动一直无法开展,“男生都喜欢足球,现在初中场地大了,我可以给他们开足球课了。”
周游是实验(3)班的数学老师,这位有着8年教龄的老师也是第一次在初中校园里上课。“对学生和老师来说,这里的节奏快,强度大,但我们都能适应。”周老师说,小学里每节课40分钟,这里是45分钟;小学里8点20分上课,这里8点钟就上课了,中午休息少了45分钟,下午多出一节课。“在形式上,我们已经和初中衔接了,按初中的作息时间进行上课。”
陈虹告诉我,小学升初中有一个“12岁现象”,由于初小衔接不理想,很多小学生升入中学后,产生了不适应。“去年北京有一个调查,62%的学生认为升入初中后有各种不适应,包括学习节奏、学习伙伴和学习方式。”陈虹说,她和高银巷的校长周建英一商量,觉得有必要让小学毕业班学生尽快找到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办学共同体的建立,就是希望能实现初小衔接的软着陆。”
新闻访谈
六年级学生已是少年
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非常支持杭六中的这种尝试,她认为这是一件令她兴奋的事情:“终于有初中校长意识到,应该向小学的课堂教学学习。”
曾做过多年的小学校长,蒋莉对小学毕业生很了解。小学升入中学,学生会焦虑,一是因为事先听到了一些关于初中的“小道消息”,比如初中很苦,初中功课多;二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熟悉的人少了,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关注、疏导学生的这种情绪。”
而且,初中三年太短,学生刚从小学毕业,第一年基本处于对初中教育方法和环境的适应期;一到初三,又将面临毕业和升学,中间只有初二一年过渡,学生一旦跟不上,往往来不及调整,造成持续学习的困难。
还有一点,现在的学生发育提前,生理、心理发育普遍“早熟”,大多数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已是少年,提前进入中学校园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六年级学生提早适应初中环境,不仅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尽早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方式所影响。提早接触初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对这些学生非常有帮助。
新闻调查
初小衔接
迈出第一步
六年级学生到初中的课堂上课,这跨出了初小衔接的第一步,对于杭六中和高银巷小学的老师来说,他们还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这一个月上什么课,怎么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初中老师怎么处理,小学老师怎么处理,学校大致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陈虹告诉记者,在形式上做到初小衔接后,他们接下来从几个方面进行这种新模式的探索:
高银巷小学六年级全体教师和六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联合教导组,聘请浙江省教科所和浙江大学的教授为专家指导;建立同科异构教学,“同一堂课,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分别备课、上课,听取学生的反映,再整合出适合学生的教法。”
开设“初小对对碰”、“规划预科班”等特色校本课程,让教师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品质转变。
记者发现,杭六中进行这种“初小衔接”新探索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小班化教学。六中的小班化教学已经进行了6年的探索,小班化教学理念在每一位老师心中扎根。
初小衔接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从而帮助每一个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六中的小班化是一个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