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支教日记叩问人生真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支教日记叩问人生真谛
泰顺大学生叶楠出版长篇纪实作品《把梦留住》引发心灵共鸣
  “西海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300多毫米,年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05年8月,我和8名厦大战友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参加为期一年的志愿者工作。本文旨在告诉大家一个我所见到所体会过的西部,告诉大家在黄土高原上一群为自己理想苦苦追索的孩子们的故事,告诉大家在大中国的腹地每天所发生的平静而又悲壮的故事。本文中,一切皆为真人实事。”

  前几天,全国首部由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以日记形式撰写的长篇支教纪实作品《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在厦门大学举行首发式。20万字的支教日记,一字一句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泛泪。该书部分章节在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网络媒体连载,短期内点击量突破十万。

  纪实作品的作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叶楠说,他之所以选择了出书,是希望用自己的文字留住广袤的黄土地上孩子的求学梦。而售书所得钱款将悉数赠与宁夏海原县的厦大对口支援学校。

  叶楠是泰顺人。2005年8月本科毕业后,他成了由9名厦大毕业生组成的校西部支教队中的一员,在宁夏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昨天,叶楠告诉记者去西部支教的主要原因: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一直在泰顺的乡村教书,他们一直以来对教育的无悔选择,对基层教育的默默付出,对他影响很大;从大一年级开始,他就关注着西部。去西部之前,他看到了西部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很想陪他们走过童年和少年的一段时光……

  ■本报通讯员 向辉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本版图片由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提供

  汗水在衣服上结了霜

  “黄土!除了黄色的土地还是黄色的土地,地表被风化过的厚重痕迹是西海固的年轮,黄土岗面被侵蚀剥离出的层叠曲折是这里干燥的皮肤。大地的深厚,大地的广阔,大地的坚实,在这里一览无余。你能从黄土地的表层倾听到来自地心的脉搏,感受到祖国腹地的呼吸。”

  ——摘自《把梦留住》第一部分第一节

  

  2005年8月22日,叶楠背着行囊,来到了支教所在地——宁夏海原县西安乡中学,他不仅担任一个年级的体育、生物课程,还兼做政教处、校团委的工作。

  海原县,一度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为是最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视线所到之处看不到任何地表径流,别说小河小溪小池塘,就连一处小水洼也没有。

  第一次真实地站在西部的土地上,叶楠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觉。

  

  汽车驶过之处,整座山只有那么一棵孤零零的树,县城的沙尘很大,给整个县城罩上了一层黄色。当时,我们在车上的支教志愿者都沉默着,感觉到自己融入到了这片曾经遥远现在却如此亲近的黄土高原,这里满眼都是和我与生俱来的黄皮肤同样的颜色。

  虽然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见到这片黄土地上的孩子在教育上的缺乏时,我依然很震憾。要给孩子们好的教育,首先要亲近这片黄土地。

  亲近的过程非常痛苦。刚到那几天,我几乎把自己身子来回折腾了一遍,又是拉肚子,又是吃不下饭。每天的饭菜是面皮和土豆,一顿饭5毛钱。就这样咬着牙吃了几天,也就习惯了。但最让我不适应的是,那里不能经常洗澡。由于缺水,冬天一个月只能洗一次澡,甚至就洗不成了。我是体育老师,上完一节体育课后浑身冒汗,但无水洗澡,长期下来,衣服上都结了霜,天气一冷,那霜像冰扎进来一样疼。

  碗底留了一层厚厚的糖

  “此时,我说不出是感动还是心疼,是遗憾还是满足,感觉他们就像大山沟里面不为人知的小草,每次在西海固的黄原上看到地上那些顽强的小草,便觉得他们带着生命的希望在抗争,挣扎着从贫瘠的黄土中挤出一点点不起眼的绿色。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在他们展示自己微薄稀疏的茎叶的时候,有谁知道地底下他们已经努力钻扎了多深的根。”

  ——摘自《把梦留住》第二部分第十七节

  

  “平静而悲壮!”叶楠多次用这几个字形容那里的孩子和支教生活。

  在叶楠的眼中,日常的教学工作日复一日,似乎很平静。可走进那些孩子的家庭,那些平日在校活泼开朗的孩子,其实背后都有一段又一段辛酸悲壮的故事。

  

  由于营养不良,当地的孩子几乎清一色都很瘦弱,有个初三的小孩个子很小,瘦得只剩皮包骨,仿佛会被风吹走一样,还不如城里的一个小学生个子大。

  孩子们都很内向,不善于表达,不会主动向你诉苦楚,他们总是努力把灿烂的一面留给老师。支教一年,我坚持每周末去学生家家访。几乎每到一家,所见的场景都让我心疼,想让我流泪。

  在我班上,有个初三的男孩,还没到初三下学期,就想退学去外面打工,为这事,我特地去孩子的家里走了一趟。蛮凄惨的。父母早就不在家了,家里有两个妹妹和一个70岁的爷爷,平常全家就靠爷爷给人家放羊挣点钱过活。一直以来,这个男孩子很想出去打工,赚点钱供两个妹妹读书,减轻爷爷的负担。

  孩子的爷爷对我这个老师特别尊重,年迈的他知道,孩子读书是全家的希望。我去了以后,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招待我,爷爷给我端出了一碗白糖水。我喝了一口,非常甜。喝完后,碗底的糖还有厚厚的一层。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地在眼眶里转。

  后来,我一再劝说,那个男孩终于选择了继续读书。

  最后一课

  “我使劲把心口沸腾的情绪压抑下去,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喉结剧烈地滑动着,忍,忍住,一定要忍住!我体内感情和理智疯狂的交锋让躯干几乎不能承受。脑海中晃动着过去一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无数画面,我把手紧紧按在讲台桌子上,好不容易才在凝滞的空气中找到一丝突破口,缓缓说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单元。”

  ——《把梦留住》第十一章

  

  “惟独这一次,我哭了,真的很舍不得!”2006年6月11日,叶楠最后一天给西安中学的同学上课。

  临走前一天,叶楠把自己所带的书全部分给孩子们,因为抢书,当时还出现了一场小骚乱。“这些书不是给一个人,是给大家的。”叶楠说,当地的小孩很少有课外书,因为他们买不起,因此对书十分珍爱。

  临行的前一天晚上8点许,叶楠的宿舍里站满了学生,他所教的两个年段的学生几乎全来了,那场景很“温馨”。谈理想,谈未来,一聊就聊到9点多。待叶楠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宿舍和家里时,已是11点多。

  就在叶楠准备入睡时,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一个小男孩低着头,朝着叶楠说了一句:“老师,你走了之后,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叶楠甚至来不及看清楚孩子的脸,他就跑了。但孩子说的这句话,叶楠一辈子都记得。

  

  第二天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走上讲台时,我只能深深地呼吸,拼命克制酸酸的鼻子。当我不经意间把“最后”两个字说出来时,孩子们随之而来的小骚动像激起的涟漪在教室里扩散开来。波澜平静后,是让人心碎的安静。孩子们一个个挺直腰板梗着脖子,无比认真地看着我讲课。

  这可能是我这学期最有失水准的一课,但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都和大家一起,聚精会神地听讲。念课文时,我念错了行。要在平时,大家一定大笑,可那天,同学们还是捧着书,静静地听我念完。

  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去宿舍拿行李,送我们去县城的车停在操场上。我到操场上时,发现大家都聚在那里,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安静得让人心碎、内疚,我感到撕心裂肺般的难受。

  他们教会我勇敢面对困难

  人在路上最大困难不在于筋疲力尽,而在于对于方向的困惑。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这几日却在为找不到清晰的前方而迷茫……我常常给学生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自己怎么又远离了那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此刻,我想又能重新捧出最初的梦想了,去体会它的澎湃,告诉自己有理由做一个执着的人。

  电一直没有来,我却没有了孤寂和窒息的感觉,像一只又找到方向的候鸟,能坚定地向温暖的地方飞去,再苦再累,都无法掩盖内心坚定的驱动力量。这一路上,无疑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摘自《把梦留住》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叶楠收获很大。他说,这些在西安乡中学就读的学生,家庭条件都很艰苦,有的学生,吃饭都成问题。但这些,从来都没削弱过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而对待贫困的生活,他们没有更多的埋怨。

  

  这一年中,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也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我要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珍惜生活中每一点幸福。

  帮助西部贫困地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借助文字,把自己支教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对西部投入更大的关注。

  有人问我研究生毕业后会不会再去西部,我想说,我会的,也许不会是支教这种形式,我也许会选择别的方式去帮助西部。

  我把我的支教经历写出来出版,并把书名取作《把梦留住》,主要是想告诉所有人,有梦就有希望。我想留住西部孩子追求知识理想的梦;留住振兴西部教育西部开发的梦;留住国民教育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华腾飞的梦。把这些梦写出来,是希望这些梦能早一天成为现实。

  “任任星云”:

  边看我边在想,一个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到底应该追求什么?金钱?权势?名望?……看了日记,在商场上混迹多年的我,找到了一种本能的感动。当一个人思考到责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成长,在壮大,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绝不能陷入到金钱的怪圈中去,如果他日稍有所成,我一定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育,不管前面多少困难。

  “wyong”:

  佩服!正是因为有了楼主这样的志愿者,西部的教育有了希望。虽然不能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但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西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向曾经和正在以及即将要去西部地区支教的所有教师们致敬!

  “itsme1”:

  寂静的夜,看这么涤荡心灵的文字,真的感觉自己太幸福,太应该珍惜。而很多像“南木”(编者注:叶楠的网名)的人,能为了公益而付出自己的幸福,他们的人生比我们有意义很多……

  “臣子资信”:

  我也是来自西部的人,看了文章,非常感动!简直就是写我的少年时代,能关注我们生活状况的人太少了。

  “hendywei”:

  当看见当地的人喝的是地窖的水,觉得特别难受,致使我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每次打开龙头脑瓜子总会浮现学生们干裂的嘴唇,水势自然便调小了很多。

  谢谢你们无私的奉献,能让更多的人重拾自己。

  支持叶楠出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6 支教日记叩问人生真谛 2007-3-25 钱江晚报a00062007-03-2500015;48257178002CE173482572A8004E4DD9;钱江晚报a00062007-03-25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