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细雨中,浦江上山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考古队长、研究员蒋乐平带领五名队员和十余位民工正式开始了新的发掘。
位于浦江的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测定,上山遗址距今约有一万年,比之前的跨湖桥遗址早了将近2000年;由此,浙江文明史往前推进了2000年。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上,“上山文化”被命名,它也是浙江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浦江县黄宅镇三友村村民老骆也参与了发掘,他担着土,沿着泥泞的土路往外走,也许他还没意识到,震惊世界的发现可能会再次出现在他脚下。
一粒万年米:
使我们对上山遗址的关注激增
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工程背后,是怎样一次发现之旅?浦江上山,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现在成了轰动世界的上山遗址,它之所以能在考古学家的眼中重生,依靠的就是当时发掘出的一小块夹碳陶片,以及夹炭陶胎土中的稻粒和日夜碾滚于蒋乐平脑海中的石球、石磨棒。
2001年至2006年, 在上山的三期发掘中,考古人员发掘了大量黑陶片和石球、石片等,还发现一块夹炭陶片中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稻壳、稻粒。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谷粒为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2002年,上山遗址出土的四片夹碳陶片,被送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一个月后,反馈的信息说,这些夹碳陶片距今大约有一万年之久。这也表明,夹陶片中稻粒也有一万年的历史。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内考古界。
北区:
还有多少惊喜在等待我们
在全国专家肯定上山文化是浙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后,更多的问题浮现在考古学家面前。
蒋乐平说,所有这一切发现,都是在上山遗址南区。在浦江县政府、省文物考古所决定对上山遗址作进一步发掘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上山遗址北区,这一次发掘的面积定为500—700平方米。埋在地底下,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将以何种新的面貌向我们展示当时的人类生活?
泥土以千年为节奏,一层层地剥离,考古队员蹲在坑洞上方,凭借平嘴锄敲打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感知不同年代的土层。在最近对北区的试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叠压关系,即跨湖桥文化叠压在上山文化之上,这表明上山文化比跨湖桥文化还要早。这个新发现,让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山文化层,考古人员发现了宽矮的圈足杯,这与跨湖桥文化的圈足器类似,在今后的发掘中,能否出土类似的圈足器,或者更多类似的器物。
在试掘中,考古人员还在北区发现了骨器、牙齿等遗物,而这些一万年前的有机遗存物以往从未发现过。“这边的土壤很潮湿,像牙齿这些古人类的遗物保存比南区好!”蒋乐平希望能在这里发现更多的像牙齿等有机质遗物的实物资料。
现场直播:
千古之谜如何破解
鉴于上山文化在浙江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本报将对其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
一万年前的人们,在这里遗留下了牙齿,也给人们留下无数遐想。他们吃的除了稻米,还有什么;他们在这里定居,还是居无定所,到处流浪?考古人员在发掘的同时,还将对浦阳江上游上山遗址周边地区尤其是仙华山一带的岩洞进行调查,为上山遗址时期的人类属于季节性迁徙还是完全定居寻找新的依据。
上山文化使数十年来对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认识框架被打破。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这两大浙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何关系,同样出土于这两大文化层的圈足器让人们看到了一丝联系;跨湖桥文化是否诞生于上山文化?
南区发现的万年米,使浙江的文明史提前了两千年。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十多处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如北京的东胡林遗址,江西的仙人洞遗址,湖南的玉蟾岩遗址,这些遗址大多与上山遗址同时期,但上山遗址内涵更丰富,也更先进。随着发掘的深入,新的发现能否再次提前浙江文明史?这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千古之谜。
上山遗址,能否回答这些千古之谜?我们期待着。
本报通讯员 洪新年 本报记者 金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