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5版:财富·智慧
3  4  
PDF 版
· 中国为何没产生星巴克
· 推销保险的艺术
· 富翁与孤女的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推销保险的艺术
金融专家建议:学会在数据中找客户
  ■本报通讯员 周明露

  

  如何成功推销汽车维修保险?假设客户资料已经具备,可以分析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有林肯车的是有钱人,所以他不会自己修车,买保险的可能性高;有借记卡的客户买保险的可能性高;车龄越高、买保险的可能性越高,但这类车索赔的可能性也很大……“这比跑到大街上盲目推销效果好多了。”

  日前,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MBA高级研修班上,金融专家柯兆明先生提出,基于定量分析基础上的精细化客户关系管理,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

  什么是真正的理财

  有一次,柯兆明遇到一位向他推荐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柯认为对方过于执著和热情,就反问了一句:“什么叫理财?”那位客户经理马上回答:“我们的产品有11%的投资回报率呢!”柯兆明又问:“我们能不能先签一个合同,对刚才你说的11%回报率做个承诺?”客户经理立刻说:“不能签合同,但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业绩可以保证达到”。

  “你敢相信那位客户经理的话吗?”柯兆明问学员。“这种行为若发生在美国,那个客户经理和他所服务的公司一定会因此吃官司——因为他在误导客户。”任何一种理财产品,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存在风险。收益越大,风险越高。当你面对一个仅仅向你口头承诺高回报率,而不提醒你任何风险的理财经理时,你敢相信他吗?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假使市场上真的存在高达11%回报率的理财产品,而又没有任何风险的话,那么,银行的活期、定期存款还会有人去办吗?“要特别注重引导消费者健康的理财观念,这也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柯兆明提醒。

  客户藏在海量数据中

  “我接触到不少金融人士抱怨中国理财产品太少,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柯兆明认为,国内银行开发的核心产品数量“一点也不比西方先进金融机构”。国内银行最大的差距,在于现有产品的组合,以及与不同客户的搭配。

  “在美国,银行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中,大多数人都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另外还有期权、外汇等品种,活期、定期储蓄的资金比例普遍很小——平均一个美国人投资金融产品的数量是5个或更多。而目前中国消费者的个人平均金融产品拥有量仅一个多一点。”

  柯兆明认为,这种现象与国内理财服务理念及理财产品“过于粗放”的销售模式密切相关。十几年前,美国人在查账过程中,逐渐发现客户资料是有规律可循的。客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能够表明客户真实消费习惯的价值线索,从而开始了美国银行的一场服务革命——定量技术支持下的金融精细化管理和生产。

  正确设计和销售产品的程序应该是这样的:银行收集尽可能详尽的客户资料(主要是客户的交易数据),如美国的各大银行都储存了海量的个人客户资料;然后利用最近十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收集的海量数据开展深入和广泛的分析工作,确定客户的需求特点,例如掌握客户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产品;接着预测,客户可能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再接下来,才触及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渠道进行具体的产品销售,即一对一的精确市场营销。

  而在国内,大家看到的现象是:“客户经理”们总是在大街上毫无章法地“抓人”。

  期待更好的理财服务

  老百姓将钱存进银行,一般会考虑到三个问题: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三者如何平衡,就要求银行管理者在充分了解客户特点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柯兆明说,一些理财机构总是急切地问:能不能帮我们设计一款好产品,一下子把客户抓住。“他们的想法过于简单了。”柯兆明强调:就吸引、锁定客户而言,关键的不是包装,而是在了解客户特点的前提下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西方先进银行具备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不要以为为大集团服务,才更有理财的价值。事实上,国际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猛,美国花旗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面对的客户,并非都是像IBM那样的大客户。”柯兆明说,花旗银行目前大约有1亿左右个人客户,产生的净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无疑,个人业务才是花旗集团业务的核心。“中国老百姓有理由期待更好、更优质的理财服务。”柯兆明总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财富·智慧 B0015 推销保险的艺术 2007-3-27 D51D9865291CAFFC482572AA0025039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