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周末放学时,杭州景芳中学的同学们整理好书包,三三两两回家了。但初二(3)班学生小伟(化名)没有走,他留在教室里做作业。快6点了,教室里只剩下他和同学小康,班主任李萍走进来说:“我们可以走了。”于是,三个人一起坐公交车回到了李萍的家。
带学生回家成习惯
李萍是景芳中学的科学老师,前年她开始带初一年级的新生。两周之后,她发觉班上有个学生反应特别慢,成绩是班里倒数第一。
在讲到“体积”这个知识点时,她在课堂上特意跟那个男生讲了两遍,男生说“听不懂”。下课后,李老师把男孩叫到办公室,再详细讲解了一遍,他还是听不懂。
于是,李老师亲自动手演示:纸杯里有水,放进一块石头,水上升了,上升的量就是石头的体积。“懂了吗?”男孩终于点了头。
“这以后,我就一直观察着这个男孩。”在一次家长会上,李老师了解到男孩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母亲经常上夜班,平时没人管学习。有一次放学,她对男孩说:“你就跟我回家吧,我可以帮你补习一下。”
李老师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这些孩子有能力完成作业,却故意不认真做。“我把他们留下来,希望他们能把作业完成,但他们就在那里跟你耗着。”没办法,李老师情急之下想,与其在学校里跟他们耗,还不如带他们回家。
“这以后,我时常带一些孩子回家,一般两三个,最多一次5个。”带了几次后,有些家长觉得效果不错,就放心把孩子交给李老师了。
让学生多睡一小时
每天打的上学
李老师家在半山,她和学生们每天挤公交车到校要花一个小时。“开始时,孩子们每天6点不到就要起床了,我想正是他们长身体的时候,睡眠很重要啊!”于是,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李老师包了辆出租车每天早上送他们上学。
“我带孩子们回家,就是想让他们有一个好一点的环境,我能多帮他们一点。”把孩子带回家,李老师没有向家长要一分报酬,她的行动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2005年12月,李老师的丈夫去世了,家里的负担一下子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儿子在夏衍中学读书,家里还有婆婆要照料,这些孩子还要不要再带下去?
李老师犹疑过,但家长的行动给了她坚持的决心。“有几个孩子我经常带回家,家长发现效果很好,想让我再带下去。”
发现调皮生的闪光点
李老师班上有个学生,爸爸每天打麻将,平时从不管孩子。李老师经常将孩子带回家,跟他谈心,鼓励他尽力完成作业。“这些孩子自控力很差,到现在为止,他依然很调皮,但我的话他能听,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就是进步。”
“那个曾经考试倒数第一的男孩,现在也有了进步,我觉得他很不容易。”
李老师经常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有一次,几个男生一起看足球,这个男孩竟然能把所有球员的经历如数家珍般道来。“我是第一次发现他有这个能力,男生们第一次对他刮目相看。”
本报通讯员 吴洁 本报记者 梁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