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2日《河南商报》报道,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作报告,会后推销自己的新书,并且说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现场听众质疑他此举有损道德楷模的形象。洪战辉称“我不能只做个道德符号”,更想像个普通人一样挣钱、生活。
诚然,我们是被洪战辉带妹上学12年的事迹深深感动,我们之所以推崇他为道德楷模也源于此。可是,我们不能忽视或者有意回避洪战辉凭着什么能带妹上学,父亲的治病,兄妹俩的生活来源,学习所需等,那就是“洪战辉7年做生意挣10万”。7年10万元,这相当于一个大城市普通职工的收入,而这却是一个学生在完成沉重的学业和照顾多难的家庭的同时,“拼凑着”做生意挣的钱。在吃苦耐劳的背后,连洪战辉都称,自己从小就有经商天分。让洪战辉“最快乐的事情”,也是让人感动的还有上高中时洪战辉用自己双手挣的钱,不声张地资助更困难的同学。
如果没有洪战辉做生意挣来的钱,在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洪战辉能带妹上学12年吗?即使洪战辉有这份爱心与良心,但想达到让“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只能是空想。道德的崇高更也奠定在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上的。感动中国的洪战辉,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一位普通人。民众需要的不是“道德符号”,不是脱离现实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普通人、社会人。
如果洪战辉从感动中国之后,变成一个“道德符号”,从此放弃了他的经商天分,从此生活在荣耀与称赞声里,那就不是洪战辉了;如果洪战辉利用自己的名气,赚取不义之财或是行使超越普通人权力的手段挣钱,那也不是洪战辉。我们千万不能用舆论的压力将洪战辉塑造成理想化的“道德符号”,不能将道德与苦难、贫穷等同,道德一旦“贫穷”,什么符号都会失去意义。李嘉诚的名言之一:“取诸社会,还诸社会”。李嘉诚的“福分”不是他个人拥有的约188亿美元的财富,而是“有能力选择和作出贡献”;李嘉诚的“快乐”也不是来自财富、成就,而是来自“服务社会、反哺社会”。我们不要忘了洪战辉经商得来的钱,不仅成就了他带妹上学的愿意,也不声张地资助了更困难的同学。
长期以来形成了道德远离金钱的观念。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道德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也不能用贫穷来评判,更不能将道德人为地打上贫穷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