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口述历史
3  4  
PDF 版
· 韩素音
曾现身老杭大
· 韩素音。倾城之恋
· 说吧,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韩素音。倾城之恋
■口述人:唐蓉梅,韩素音养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目前在韩素音的家乡成都从事一项公益教学项目。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

  4月 15日,著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自传体小说《瑰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首度回到中国。此书完成于1951年夏天,身为医生的韩素音当时在香港玛丽医院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书稿就在医院急诊室写成。1952年,她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刚一出版,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就在出版3年后的1955年,被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搬上银幕,拍成了《生死恋》,并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

  在我们的印象里,睿智、通情达理这些词就是专门为母亲准备的,但要我说形容她的一个词,就是“忙”。她当医生、当老师,还写小说,她一年有7个月在外边跑,我们很难得见到她。想和别的孩子那样,听妈妈在床上讲故事,或者和她逛街、喝茶,讲女人的话题,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不过,她在别人的眼里是那样的魅力四射,我们小时并没有电视,我们常常在报纸上寻找她的行踪,这是童年时,在我们几个孩子中间最喜欢的游戏,就好像别的孩子玩的猜字游戏。

  后来我到了美国工作,而她和爸爸陆文星定居在瑞士洛桑的家里。母亲很喜欢那里,因为“有湖水、有阳光,很方便”。因此她美国的住所就去得比较少了,我一年会去看她一次两次。2003年爸爸突然去世,母亲已经86岁了,脑子里长了个血块。母亲身心打击很大,长时间地沉浸在怀念和伤心中。目前,母亲的身体还算健康。已经90岁高龄的她,安心地在洛桑的家中休养,她喜欢而且习惯于这种安静的生活。对于她一生所挚爱的写作事业,由于受年龄所困,她已经很久没有提笔了。

  母亲的人生很坎坷,三段爱情都像传奇,令人绝望、心碎和感动。

  母亲原是大家闰秀,外公周炜,外婆玛尔格丽特出身于比利时望族。母亲原名周月宾,按周氏宗谱是“光”字辈,谱名周光瑚。12岁时改名为约瑟芬。“韩素音”是她的笔名,意思是“小而平的声音”。

  18岁时她离开父母到比利时留学。1938年秋天,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母亲中断学业,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数目可观的巨款,回到祖国要为抗战尽力。在归国的轮船上,母亲认识了从欧洲归来的唐保黄,于是他们相爱结婚。后来唐保黄对她结婚时不是处女耿耿于怀,尽管她在结婚前已告诉过他。但夫妇关系仍然破裂,10年的婚姻生活母亲受尽屈辱,1947年,唐保黄死于东北战场。

  1948年母亲带着我回到香港,前往东南亚一带四处奔波,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就在此时,她开始了一场只有一年零一个月零几天的浪漫爱情,一段永远无法埋葬的记忆。《瑰宝》讲述的就是这段令人绝望、悠长回荡的爱情故事。

  1949年3月新中国诞生前至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8月之间,一次聚会中,韩素音与英俊的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邂逅,两个人坠入爱河。因为马克是记者,他要为报纸“制造”出战争,韩素音感到很痛苦,她在描述这段爱情时写道:马克要去朝鲜战场,我只能在笔记本上给马克写信,因为我没有他的地址。往哪儿寄呢?请“朝鲜战争”转交?我们会在一起生活吗?我比以前更没有信心。那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海,痛苦的爱情。

  其间,马克一直从战地上给她写信。不久,韩素音看到报上有一条通栏标题,说马克遇难了,他的吉普车被一颗地雷炸飞了,他和另外两个记者当场被炸死。但她还是每天等着他的来信:我知道他已去世了,但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马克的最后一封信到了,她从信上的日期知道那是最后一封,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韩素音坐到打字机前,开始写她的爱情《瑰宝》。

  马克曾希望和母亲一起远走他乡,但她出于对中国的依恋,没有答应,才有了马克后来的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

  后来,母亲又嫁给了一名印度人,她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陆文星。夫妻俩感情很好。平常,他们各做各的工作,互不干扰,她每年有7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她的丈夫则埋头干自己的技术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口述历史 D0005 韩素音。倾城之恋 ■口述人:唐蓉梅,韩素音养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目前在韩素音的家乡成都从事一项公益教学项目。 2007-4-25 钱江晚报d00052007-04-2500016;钱江晚报d00052007-04-2500022;钱江晚报d00052007-04-25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