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厉宝仙 本报记者 熊晓燕
本报讯 虽然距杨梅落市还有10多天时间,但余姚主要产梅区85%的杨梅都已经卖掉了。昨天,在丈亭镇梅溪村,梅农叶朋如家的几十棵杨梅树上,只稀稀拉拉地剩下一些小杨梅,叶朋如的儿子叶建挺说:“现在许多梅农都上网推销杨梅,杨梅摊从路边搬到了网上。”
早上挑出去晚上挑回来
29岁的叶建挺说,从爷爷那代开始,家里就种杨梅。他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卖杨梅。
一家人辛苦一年,好不容易盼着杨梅熟了,摘下来一筐筐装好,挑到路边或村里的市场去卖。“我们村在山里,交通不便,没有多少收购商来。为了卖个好价钱,我和爸爸一早就要挑着杨梅赶到市场里去。有时候一天也没有一个买主。天黑了,我们只能再把杨梅挑回来。”叶建挺说。
蹲在路边,眼睁睁地看着一筐筐杨梅慢慢烂掉,父亲的郁闷如同梅雨季节潮闷的天气一样,让叶建挺有说不出的难过。
试着上网卖杨梅
2003年,家里又堆满了卖不出的杨梅。这时,已是小学教师的叶建挺有一天打开电脑上网时突然灵光一闪:网上卖卖看。
他立即在宁波、上海3家网站的论坛上贴出了帖子:“我家有甜美多汁的炭梅,绝对无污染,只是苦于地处深山无人识,欢迎各位网友品尝购买。”
帖子挂出去后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上海的电话。“发了帖子后的第一个双休日,这批上海的游客到了我家。在梅林里吃了个够,临走的时候,还一人买了好几筐杨梅。我爸高兴坏了。”叶建挺说。
接下来的第二个双休日,叶家又接待了几拨游客。后来来的游客多了,叶建挺还将他们推荐到舅舅和姑姑家。叶家杨梅的旺销着实羡煞了左邻右舍,大家纷纷找到叶建挺,想请他也上网替他们卖卖杨梅。
杨梅摊摆到网上
替村民们在网上卖了两年杨梅后,去年,叶建挺和家人都收到了通知,浙江省政府开通了“浙江农民信箱”网站,每到杨梅成熟的季节,网站还开辟了杨梅专场。“我一打开网页就觉得非常好。在这个网上杨梅市场里,所有买杨梅和卖杨梅的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你要卖什么杨梅,出产地,卖多少,价格多少,联系电话,只要输入这些信息,所有要买杨梅的人都能看到。这就是说,我们的顾客遍布全世界。”叶建挺当时激动地把网页给父亲看,不识字的父亲也很高兴,马上让叶建挺将自家的信息输了进去。
今年,叶建挺和父亲又将杨梅摊摆上这个网上市场,一天就卖出了200斤。“我们卖得不算多。村里的种梅大户,在网上一卖就是两三万斤。”叶建挺说。
在浙江农民信箱“六月杨梅红”专题网页上,汇集了数千条杨梅供求信息,恰似一排排望不见尽头的“市场摊位”。
从”提篮叫卖”到“网上摆摊”,网络给农民打开了一扇窗,“点点鼠标,钞票进腰包”的赚钱方式,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已经不再是梦想,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农民信箱”就是佐证,做一个”数字农民”,借网生财,是网络时代赋予农民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