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假新闻何以层出不穷
· 铁路赔偿立法
为何不“开门”
· 新闻造假,谁的耻辱
· 假新闻现象应引起重视
· 女贼租婴儿
当“护身符”
· 燃气管道为啥一月挖7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假新闻何以层出不穷
  曾在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的“中国最早报人”梁启超一定不会想到:100多年后,他的后辈学人,居然会年年都评选“十大假新闻”。而如果要评选“2007年十大假新闻”的话,北京的“纸馅儿包子”一定会荣登榜首。

  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纸馅儿包子”事件出现的时间点,正好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生产的牙膏、奶糖、床单、轮胎等产品的安全问题“质疑”、“论证”的关键时刻——这边“中国制造”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那边“媒体制造”又冒了出来,真是让人尴尬不已。

  虽然“纸馅儿包子”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查处,但如果探求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对社会责任的淡化”——这些困扰西方新闻界的问题,如今也深深地困扰着中国新闻人。

  收视率(阅读率)、覆盖面(发行量)……不知从何时起,这些统计学方面的数据,成了衡量一家媒体影响力的唯一准绳,也成为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唯一参照。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收视率(阅读率)至上成了部分媒体的第一追求。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所谓记者评分考核制度,使得“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原则遭到摒弃,相反,夸大渲染、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开始流行,猎奇、悬疑、凶杀、色情,俨然成为吸引眼球的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下,类似“纸馅儿包子”这样的虚假新闻,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历数这些年来的“十大假新闻”,从2001年的《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2002年的《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的《<背影>落选新教材》、2004年的《第二代身份证将由日本企业造》、2005年的《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2006年的《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直到今年的毒香蕉……哪个不是追求眼球效应的结果?

  而在这些有板有眼,像模似样的离奇事件产生之初,编辑、电视台或报社总编签发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谁对此提出过起码的质疑并进行核实?谁还记得“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而非赚钱”?而这句话,当年曾支撑凯瑟琳·格雷厄姆对“水门事件”进行了两年的调查和报道。

  三年前,一位报人曾忧心忡忡地写道:中国新闻传统已在商业的浪潮中迅速庸俗化了。此话可能有点“过”,但毋庸置疑的是:既大众化之后,中国媒体正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如何在保持社会良知的同时,又能够衣食无忧地蓬勃发展下去?

  ■蒋梦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时评 A0003 假新闻何以层出不穷 2007-7-23 48257178002CE173482573200043A2D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