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好书“一女多嫁”
我要的那本在哪
· 签名 长卷上游客签名为丝路壮行
· 萧山人在浦阳江上放了3000盏荷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抵达第一站
泼墨 杭州西安两地画家纸上PK

签名 长卷上游客签名为丝路壮行
  本报西安专电 8月26日晚8点,由杭州的美术家、文博专家等十几人组成的采风团队开进了古城西安的北城门,到达此次“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的第一站。巍峨高耸的古老城墙凝聚了西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夜幕中显得格外厚重。昨天上午,中国美院教授吴山明带队的杭州国画家们聚集在西安美术学院四楼宽敞的画室里,和该院的同行们在几幅硕大的长卷上共同挥墨,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交流。

  这次声势浩大的“万里行”活动其实源于一次“唠嗑”。今年年初,著名国画家吴山明在和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俞志达闲聊时突发奇想:借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进行,本地的文化专家们是否也该为杭州这个丝绸之乡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做一次新的考证?虽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没有经过杭州,但是有大量丝绸产品源于这里,重游一遍丝绸之路,把沿途各地丝绸文化的物质文化档案和非物质文化档案带回丝绸博物馆,寻找杭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碎片,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两人一拍即合。经过半年的准备,“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于8月24日正式启动,这条长达9390公里的“万里长征”将持续一个月,杭州的文化专家们将在从杭州到乌鲁木齐沿途的每个城市留下艺术交流的印记,而随团而行的那条20多米的长卷也将签满丝路上各地专家和群众的姓名。

  昨天,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第一个在长卷上签上了大名。

  “西安和杭州是两个非常特别的城市。”杨晓阳说:“她们联合起来最能突出中国的文化特色。”

  杨晓阳把满头银丝的吴山明教授奉为师长。这两位都梳着典型艺术家发型的“师徒”一坐到一起就开始怀旧。“当年我可把吴老师的那一套人物画全部临摹了一遍!”杨晓阳说。如今,这个“学生”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昨天的长卷PK上,两个人物画高手都亮出了绝活,面对面挥墨。不出半小时,一边是月下抚琴的妇人(左上图,吴山明画),一边是室外吹笛的少女(左下图,杨晓阳画),两个鲜活的美女跃然纸上相映成趣。

  两旁的其他画家们也不甘落后,挨着“美女”就把花鸟鱼虫、青山绿水给接了上去。吹笛的少女旁边是一片池塘,过了岸又是两个形容癫狂的秃头老翁在抚琴……虽然画风和画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彼此毫无关联的画作竟也能融合到一起和谐成卷。西安美院王保安副教授挥洒完自己的“荷塘月色”,闲步到浙江美术馆业务主任尹舒拉身边一看,忍不住哈哈大笑:“南方人画了一片黄土高坡,我们北方人却在那里画枫叶荷塘小鱼小虾!”

  大师们的随兴发挥把在场的外行们看得垂涎三尺,走到哪里都忍不住啧啧赞叹。记者们纷纷掏出采访本要大师签名,而一名摄像记者更机灵,干脆裁下多余的宣纸,抓住美院院办副主任乔宜男索要墨宝。

  结束了上午的美术交流,万里行的团员们又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兵马俑,继续长卷签名和丝路采风。所到之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的大幅宣传旗帜都吸引了众多当地的游客,不少游客兴致勃勃凑上来在长卷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一名七八岁光景的女孩端端正正地在长卷上写下“唐姝”两个字。一个月后,她的名字将走过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之路,最后回归中国丝绸博物馆。

  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摄影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2 签名 长卷上游客签名为丝路壮行 2007-8-28 48257178002CE17348257344003B8AE8[A1-郑琳≈B1-杨霞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