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转身,是一种尊严
· 普鲁斯特对真理的另一种“沉思”
· 绍兴旧时的吆喝
· 长亭外,
古道通向
天边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9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长亭外,
古道通向
天边外

■不老的老猫
  余生也晚,喜欢《送别》,想来不会早于上世纪80年代,说不定就是从《城南旧事》获得了“第一印象”,遂一发而不可收。先前一直以为《送别》词曲均出自李叔同手笔,没想到曲子是借自一段美国旋律。原曲作者美国人J.P.奥德威,生于1824年,卒于1880年。奥德威去世那一年,李叔同恰好出生。薪火相传,异域轮回,多少有点巧合。《梦见家和母亲》表达游子怀念家乡和母亲,与《送别》虽心绪相近,心灵相通,毕竟主旨不同。

  墙里开花墙外红,不限国界。据研究者称,奥德威在日本比在美国和中国更知名,缘于《梦见家和母亲》日文填词版《旅愁》家喻户晓。《旅愁》填词者为犬童球渓,歌词大意为“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走在梦中,回故乡的路。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思绪涌来。树梢动,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有人说李叔同曾译上述歌词为“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细味词意,颇觉可信。

  李叔同笔下《送别》,画面苍茫,基调苍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典意象,传统离愁,凉风掠处,寒意沁骨。词曲浑然一体,不知情者不会怀疑曲谱来自大洋彼岸。短短几句歌词,范仲淹《苏幕遮》词,马致远《天净沙》曲,王实甫《西厢记》“送别”戏,影痕依稀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功夫,怎一个熟字了得?“二十文章惊海内”,绝非妄言。

  《送别》演唱版本颇多,少年不识愁滋味,唯有童声最动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童声版《送别》以童声歌离愁,以清纯咏沧桑,离愁沧桑,何止倍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不懂,所以心碎。诗人庞培说:“《送别》这首歌,唱出了那个年代的一派天真霭然。某种程度上,是以一个苍凉老者的声音,唱了一首恍惚出神的童谣。究竟是小孩在唱给老人听,还是老人在唱给小孩听——没有人知道。或者说,这两种声音混和,互相唱赠给对方听,执手而语——彼此唱和”。

  也许人生骊歌本来就是“同一首歌”,先由李叔同唱给当年孩童,又由当年孩童唱给我们,今生听到今世安慰,生生传唱代代不息……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6 长亭外,
古道通向
天边外
■不老的老猫 2007-9-19 钱江晚报d00062007-09-19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