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调查
3  4  
PDF 版
· 吃面条
实为吃文化
· 一人:一碗拉面出产业
· 一家:做面盖起了砖房
· 一景:满村尽是面如瀑
· 山里的面条会唱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景:满村尽是面如瀑
  潘周家村以潘、周两姓居多,行政上仍属两村,一名潘家村,一名周家村,但两姓混居,早分不清村界。又同以面闻名,故统称潘周家村。潘周家统共500余户1600余人口,家家都会做面,以潘周家村为商标的手工面,如今成了浦江县土特产中的一绝,以此面馈赠亲友尤其是长辈老者,被视为好礼。逢年过节,往往一“面”难求。

  做手工面,温度需适宜,一般而言,一年只有5个月的开工时间,9月中旬正是今年的“开面”时节。记者赶到潘周家村时,只见晒场上已密密麻麻摆开了数十个面架,面架长两米多,高一米七八,一道道洁白的面条如瀑布般斜挂而下,几名村民正在忙个不停。村民周长炳熟练地用两根竹条将面从顶部分开,往下一捋,一条面便分为细细的两半。这个过程叫拉面,也是门技术活。技术高的村民,拉一个面架的面,断不了几根。拉好面后就是晒面,这个过程中需要人时刻盯着,一旦达到合适的干度,需立刻收面,不然就容易碎了。

  沿曲曲村道房舍间徜徉,时可见到一处处面架和辛勤劳动着的村民。这天是周仙竹大妈今年第一次做面,中午边的太阳还毒,大妈额头汗晶晶的,笑得却很开心。去年她靠做面条,赚了两千多,今年的劲头就更足了。昨天一早她特意搬出藏了大半年的面架,洗了又洗。这些面架,可是潘周家村民的宝贝,每户人家少则三四个,多的有十几个。周仙竹至今还在用的一个面架,是她曾祖奶奶传下来的,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那简朴的造型,已发黑的木质,都在诉说着这个村与面条的不解之缘。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还不到大规模生产的时候,倘再过一两个月来看,那时候家家户户做面,村里的三个晒场根本容不下,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挂满了缕缕面条,那才叫壮观哩。

  一斤上好的面粉一块二左右,经过和面、揉条、上橱、发酵等七八道工艺,可产出九两左右的面条。合作社收购3.2元至3.7元一斤,经过包装,5斤一箱的手工面,市场上销售价达35元。手工面如今已成了潘周家村乃至周邻几村的重要创收工具。去年就创下了产值180余万元,农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

  这手工面有何魅力如此受欢迎?周家村的书记周金华特意为我们现做了碗面条。下面也讲究,这手工面不加任何添加剂,但为了保证韧度,盐度稍高,所以下面时需多放水,再加青菜之类的时蔬,稍煮即熟,盛碗后佐以土鸡蛋,入口面如丝般滑爽,不用费力就直往肚子里钻,却又保留有足够的咬头,确实风味独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调查 A0015 一景:满村尽是面如瀑 2007-9-23 钱江晚报a00152007-09-23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