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4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生命的幻影
· 这该死的浪漫
· 多丽丝·莱辛:熟悉的陌生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命的幻影
■夏 烈
  保罗·奥斯特成了我最近常谈的主题。其实我只读过他的《幻影书》。我正在补课,找来另两个中译本《纽约三部曲》和《神谕之夜》。但即便是《幻影书》,也足够我拿来与周围写作和不写作的朋友们说,因为对照我日常所见的不少中国当代小说,它可以做不错的教材了。我是说,他是把故事讲得这样有预谋的人,是精彩的建筑设计师,是有能力的导演,是擅长菜谱融合的名厨,然后,他是他自己,一个思想者,一个在爱与死的边缘走钢索的人,是戴维·齐默,是海克特·曼,是保罗·奥斯特。

  戴维·齐默和海克特·曼是套在一起的两个人、两个故事。一方镶嵌在另一方的内心历程里,互不伤害——像手工精致的银戒和镶嵌其中的那粒宝石,各自值得称许;并且合成一个寓意——小说正文前以夏多布里昂《墓畔回忆录》里的话作引子和契领,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那便是人生之所以悲惨的原因。”戴维·齐默和海克特·曼各自体验了周而复始的意味,又体验了对方的意味,他们的生命因此被延长了——我对朋友们讲述这小说时,就总是从戴维·齐默的遭遇开始的:一个妻子和爱子在飞机失事中死亡、孑然一身的大学教授沉浸在悲痛中,了无生趣。偶然的,他接触到默片时代最后一位重要的滑稽演员海克特·曼的喜剧片断,他笑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有了笑,他开始考虑研究这个演员的所有作品。而这个演员,六十年前人间蒸发般地消失,无人知道下落……在这里,悲惨所代表的生命感受,和“谜”所代表的悬疑与多义,其实正是《幻影书》最重要的特点所在。

  我和译者孔亚雷说过,我极其欣赏保罗·奥斯特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出发推动故事发展的部分,主要是戴维·齐默,这是小说里最完整的人,他的内心运动完美极了。此外,哪怕是大段的关于他对海克特·曼喜剧电影以及默片研究的心得,同样不令我失望,它们智慧深刻,是跨文体渗透的典范。唯一让我感觉遗憾的是小说第5节对当年海克特·曼从大众眼里消失后的行踪“讲述”,那个弥合了戴维·齐默和海克特·曼这两个生命功能圈的年轻女人阿尔玛,就那样方便的、原原本本地讲述了海克特·曼的“传奇”,这多少让小说往讲故事的方向使劲地拉了一把——我把这看作保罗·奥斯特的大众口味。你可以明显地看到,侦探、罗曼史、情色等类型模式在不长的篇幅里被炫技而高效地用了一回。这是《幻影书》唯一偏离内心运动的最佳方位而采取交代式样说完的内容。小说在此后依旧美丽迷人,人物关系谜样地运动着,几乎让人忘记了这间隙的缺憾。

  《幻影书》,[美]保罗·奥斯特 著,孔亚雷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4 生命的幻影 ■夏 烈 2007-10-17 钱江晚报d00042007-10-17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