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7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村上春树的
另一面
· 罗马的美丽人生
· 那些贴着大地而生的文字
· 闲气静写芳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些贴着大地而生的文字
■潘小娴
  我得说,《阳光八万里》,这个洋溢着天高地远的行走色彩的书名,一直“勾引”得我想写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能把书名起得如此天高地远的作者,该是一个顿悟了大自然秘语的人。因为,人在大自然中,不会有太多的世俗欲望,在宁静里和自然对话,心干净得像树上的叶子,像山中的泉水。正因为古清生有如此自然干净的思想,其“行走”出来的文字,散发出了一种澄明与唯美。这样的澄明与唯美,对于生活在都市这种红尘俗世中的尔等众生来说,当然有着一种“出逃”的清爽与浪漫。

  作者在《寻梦香河》一文如此说:“我一直在行走,我承认,我的灵魂里面总有一种不安,渴望起航,去迎接风暴。我独自行走,远观世俗社会,我进入其中不过是作为过客去打量他们……我对乡土有天然的热爱。”这段话一语中的,揭示出了古清生“行走”的要义,那是对“乡土有天然的热爱”。乡土就是古清生手中的那根线,细细地牵绊着他不懈的追寻。于是,他“打量”世界非常的乡土,角度虽然不宏大,有时候还未免琐屑与细碎,但却不妨碍让人的审美知觉一路心旌摇荡。他的笔尖跳动、缠绕着的,可以是零碎的番薯、地衣、扁豆、秋椒、柚子;可以是老鼠、蚂蚁、斑鸠、蝉;可以是一朵小花、一片篁竹林、一场暖雪、一抹斜阳、一片蛙声;可以是有着远古野地气息的的金丝猴;可以是有着都市风尘的香山与黄栌树;可以是博山烩菜土鱼东阳鸡……在这有关乡土的大荟萃中,古清生告诉我们,指向自然,往往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有评论家云,古清生的旅食系列散文,看似写的是各地风土人情,实则抒发的却是游子羁旅四方的人生际会和挥也挥不动的乡愁。另一方面,美食在古清生的笔下有着一种叩问历史的姿态。他如此论说因一道杂菜汤而成名的博山烩菜,“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融合的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博山烩菜的意义,自是在审味之外,也有着一种普世真理,便是无论多么的高贵与卑微,在汤的世界里,皆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这一调侃与解读,显出了古清生独特的美食向度:远离了坐而论道的俗层面,把更多的角度切入中国各地饮食的历史沉淀,表达出了其所蕴藏的地域人文精神与居民秉性,同时也呈现出对现世的关怀——高贵与卑微,在汤的世界里,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而延伸到人类生活里,高贵与卑微,也同样可以散发出自己的个性。

  在《遥远的地衣》一文里,古清生对地衣门植物有那么一句感叹:它们,都是贴着大地而生。我觉得,用这句话作为对古清生《阳光八万里》一书的解读,是最恰当不过了——《阳光八万里》,都是贴着大地而生的文字,大地就仿如一条发光的线,它把一粒粒散乱在自然的珠子串了起来,这些散乱的珠子就是美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地理等。这就形成了《阳光八万里》一书的脱俗之处:把大自然中的一切做为写作的背景,当一面镜子折射人类的思想,他向人们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唇齿相依,人文精神和大自然,这两种不可分割的精神,就像两条河流汇聚一起,互相渗透得让人心旌摇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7 那些贴着大地而生的文字 ■潘小娴 2007-10-19 钱江晚报d00072007-10-19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