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0月22日傍晚在杭州“曲园风荷”一处面对残荷的池塘边为王安忆拍下了这一张照片,当时我们正在与来自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芝加哥分院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论中美写作教学的不同理念。同坐者还有叶兆言的女儿叶子,她正在读复旦大学陈思和的研究生,跟随王安忆过来做陪同兼翻译。因为这对教授夫妇是王安忆在复旦的写作课上请的外籍教授,所以,王安忆要尽心尽力地尽她的地主之谊。王安忆虽然说话语速快,可我从来没见到过她着急忙慌过,因为她成名已久,不必着急忙慌了。但这次为了陪两位美国老人到杭州一日游,她却大费周折,匆匆地一会儿一个电话地叮嘱注意事项:不能太劳累、不能吃葱姜蒜、不能一天吃两顿咸的……不过等一切安顿下来后,她很快就能恢复了一向来自然平静的本色。我虽然一直在与美国教授夫妇谈着话,但我更多是在看她,听她说话。
因为语言的缘故,她说得不是很多。但大家的谈话还是围绕着写作。王安忆其实是个心细的人,生怕我们觉得这对美国老夫妇太罗嗦,一再保证说这对美国夫妇约翰和贝蒂为人都特别好,将近八十高龄的人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是旅美作家严歌苓的老师。原来严歌苓是和她的老师住在一起的,还照顾着他们老两口的生活起居,天天为他们买菜做饭,可是最近严歌苓一本英文小说在台湾出版,她去了台湾做新书发布的宣传活动了。这次这对美国夫妇要到复旦讲4周的写作课,已经讲了两周了。“她一路晕车晕得啊,我们只能走走歇歇,她还是挺坚忍的,我看她样子非常难受,换了我可能都要叫出来了。”我笑笑,心想你根本不可能为了晕车而叫出来的,并又想:最搞笑的是美国人晕车。你想象一下鱼在晕海吧。
谈到写作,还是有挺多话可讲的。美国人认为“写作”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活,好像一门技术,可以把操作使用说明告诉人,然后让人自己操作。中国学校虽然也上写作课,但似乎更像是阅读分析课。老师大量讲什么是好作品,希望学生耳濡目染。我说,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练习书法也有大量看帖却不忙写帖之法。美国人听了撇撇嘴唇表示不解。王安忆解释道,他们的教育是面向最广大人群的,任何人通过写作课的训练都可以培养出基本的写作能力;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多面向精英,更多依靠学生的悟性。她讲了一个老美上课的例子,就是给学生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中放一些物品,比如镜子,让学生借此发展几个相关的词汇,并组成一个句子。她说有个学生就从“镜子”这个词中生发出“碎裂”的词来。叶子去美国当过一年的交换生,还去过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特别溜,但说到美式写作训练,她似乎也有点茫然。王安忆说,4周的写作课不可能马上出什么成果,但希望给一个新理念。复旦与国外学校的交流特别多,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外教。不过外教现身中文系的写作课却还是头一回。王安忆说学生们更像是在恶补英语课。她不会把心里的疑惑说出来,但却写在我的镜头中,她的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