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走过场、形式主义,市人大代表在视察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时,可事先不向视察单位打招呼暗访和“突然袭击”,以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昨日上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办法(修订草案修改稿)》。——《北京晨报》、《新京报》等
就在前两天,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人大代表,分五路到各区视察“五小”行业和“六乱”整治工作,一些“五小”店铺却关门闭客,躲避代表视察。不难想象,如此的视察效果会不会沦为走过场?不知,在众多的代表视察中,有多少“近半店铺关门躲避”应付视察的手法?又有多少代表不知不觉成了“赏花人”?
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了解真实的、客观的社情民意,更是代表履行其权利和义务的职责所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人大组织代表视察,大多是常规出牌、公开亮牌——兵马末动,粮草先行!视察内容,视察要求,视察时间,早就向被视察方“广而告之”,以至于对方“全员发动,各显其能”,营造一个个让代表“赏心悦目”的人造景观来。如此的视察,不会视察到什么真实的东西。
当人大代表祭起暗访公器,变视察为“侦察”,好处至少有,首先,斩断了弄虚作假的后路,何时视察,谁来视察,视察什么,被视察方全然不知,就不能事先作粉饰功夫;其次,破解了迎来送往的虚功,暗访既没了固定的汇报,固定的现场,固定的材料,更无需兴师动众,形式主义没了市场,一切“原生态”视察,提高了视察质量,更降低了视察成本;三是增强了越位争先意识,如何保证人大代表暗访时不出岔子只出彩,这就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实绩应对暗访,这无形增加了人大代表视察的含金量。
□陈文祥
暗访是最好的监督
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暗访本就是人大代表与生俱来的权利,没有地方法律法规的确认,人大代表一样可以行使这个权力,但是,北京市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还是对人大代表的暗访行为给予了法律上的最大支持。
长期以来,人大代表虽然被赋予了对政府机构的监督职能,但当其行使监督权时,采用的最为通常的方法便是通过视察这一公开的形式。对一些部门而言,这种完全公开而且事先通知的视察,人民代表看到的往往是好的一面,或者说是被视察者愿意让人看到的一面,往往不是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常态,粉饰甚至伪装、隐瞒的成分很大。
暗访往往由于其突然性、不可“防备”性,因而成为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的最有效的方法。看到被监督对象最真实也是最惯常的一面,不正是人大代表视察时所希望的吗?
其实暗访并非什么新招术,暗访行为更为通俗易懂的代用词是微服私访。无论是暗访,还是微服私访,就监督的特性而言,只要是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其产生的监督效果自然远远好于公开视察。
正是基于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赋予的监督政府机构的重任,我们希望在北京市确认了代表的暗访权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代表能够以暗访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以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更为积极,更能心系百姓。 □王 毅
■观点集萃
邓学志:可不可以再往前进一步,尽快出台答复和处理的规定?
童克振: “突然袭击”能产生多大效果,就看人大代表如何监督如何操作了。
周明华:韩国监查院、防止腐败委员会等组成由40多人的“政府联合稽查班”。据稽查员反映,蹲守机关停车场最有收获。他们发现,送礼的人下车后往往要确认一下礼品袋内的礼品或摸一摸口袋内的礼金。一旦发现“嫌疑人”,他们便尾随其后。曾被革职的韩国农林部次官(副部长)金周秀,就是栽倒在暗访里。
韩国的经验值得效访。
朱少华:人大代表的视察工作应该这样,政府部门的许多检查工作更应该这样。
徐经胜:很有必要将人大代表的暗访也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以保证人大代表的权力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