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清晨7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里排起三条由高职生组成的求职应聘队伍。在下沙冰冷的寒风中,高职生年轻的脸孔上写着期待。由523家单位入场、提供16208个岗位的浙江省2008届高校毕业生“高职类专场”招聘会,从规模上超过了去年,因此高职生充满信心地在各个展台前寻觅适合自己的就业起点。
记者专门跟踪两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请他们现场分析高职生应聘需要特别把握的关键环节。
“10秒钟里,我看到6处错误”
浙江物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黎曦:
我拿到一份应聘“财务工作”的求职简历,在短短的10秒钟里,我看到简历上至少有6处错误,包括错别字、不准确的标点符号、不整齐的排版格式。
我询问这个男生:“做完这份求职简历,你仔细核对过吗?”
他非常不好意思地解释说:“由于时间仓促,所以做完简历没有再仔细检查一遍。”
我替这个男生感到遗憾,因为他显然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第一次求职,而且缺乏一种职业精神。这位男生学的专业是财会,申请的职位是财务管理,这个岗位最需要的职业精神是——严谨,但是他却如此忽视自己的求职简历。“如果你的简历是一份个人‘报表’,显然它是不合格的。哪个单位敢请这样的财务人员?”这个男生听完我的解释,拿回了自己的简历,我想在这次失败中他一定会有收获,下一轮应聘肯定会拿出更好的“报表”。
“递简历不是发传单”
浙江东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官胡焕:
我是今年上半年刚刚从英国完成硕士学位回到国内的,1983年出生的我,可能是今天招聘会上最年轻的“招聘官”。
从招聘会开始到上午10点,我总共收到近100份的学生求职简历,但是能给我留下印象的求职学生很少。
我感觉有些学生纯粹是来散发简历的,他们或者是对企业不够了解,或者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常常是很匆忙地把简历往我们手里一递,用最简单的几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赶到别的单位去发个人简历了。
当然,也有学生明显是做好“功课”来的。有位男生对我说,从网上了解到浙江东杭控股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知道企业有11家子公司,他希望应聘的是“信息管理”职位。
面对比我小2岁的应聘者,我内心是非常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态的。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自己一踏进社会就能大展拳脚,但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更需的是脚踏实地的员工。
我其实对于应聘者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关注,因为企业看中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我期望应聘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善于学习的年轻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本报记者 沈伟红
六成毕业生
人才市场找工作
据新华社 从2004年至2006年,我国共有601万名高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占3年毕业生总数的58.1%。
据了解,过去5年中,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国共建立各类人才服务机构6600多家,固定人才交流场所2700多个,人才服务网站3100多个。2003年至2006年,共登记求职人员6137万人次,帮助2548万人找到工作或转换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人才开发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六省、西部各省(区、市)等区域和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