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3版:天下·焦点
3  4  
PDF 版
· 醉翁之意不可告人
· 美众院通过《新能源法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醉翁之意不可告人
——析美《新能源法案》的一石三鸟
  你相信一名连《京都议定书》都束之高阁、以石油发家的政治家,在一个30年没有动过汽车油耗标准的国度,弄出《新能源法案》只为了环保吗?现在,布什不遗余力地推动“生物能源”闯过了最后一关,只等他大笔一挥即成为法律。

  有一位与美国“斗争”经验丰富的老牌政治家在布什《新能源法案》露头之际,就一眼洞穿小布什醉翁之意,他就是卡斯特罗。早在今年3月,卡斯特罗就指出,发展乙醇燃料无异与发展中国家争口粮。

  现在,让我们还原事情原有的逻辑链。

  ——

  石油美元运转链:

  穷国为富国的经济买单

  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正发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尼克松政府关闭黄金窗口,不再承诺35美元兑1盎司。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随之急速贬值,全球投资者中的信心一度濒于崩溃。为了重建世界对美元的信心,放弃金本位,开始实施法币制的美国必须找到一种能有效影响价格的实物。1973年底,石油危机爆发,油价飞涨,使美国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黄金的硬通货。到1975年,它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使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这样一来,全世界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首先需要持有美元,而油价上涨,进口国就需要持有美元更多,风雨飘摇中的美元一下子有了依靠,美联储得以继续大量印刷绿色钞票而不引起贬值。通过对进口国的盘剥,世界流通中的石油,至少一部分就变成美国的免费品。

  现在,又到了石油暴涨的时候,恰逢此时,美元也如上世纪70年代,处于全球投资者的极度不信任中。以石油价格90美元/桶计,全世界每天石油的贸易额达到80亿美元,油价翻两番的结果,每年石油贸易额便多出2万亿美元。而欧佩克(OPEC)国家几年中积累的石油收入也达到了万亿美元。只要有相当小部分需求,都可以救美联储一时之需。在美国政府及其人民积累了大量外债、两年前即人均负债14.5万美元的时候,美元的有序贬值就成为最好的“逃债”战略。其中,石油这一全球工业的粮食便成为有序贬值过程中的支撑。

  油价最大的获利方,毋庸置疑是石油产出国,但石油输出国获得了美元,除了改善生活,便要寻找投资机会。相当长一段时间,石油美元又流回美国,刺激经济扩张,帮助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与“石油美元”对应的是“东亚美元”的概念,近年来,东亚国家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扩大出口,从美国那里获得顺差,积累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一个事实是,东亚国家无一例外是原油进口国,他们在原油日益上涨的今天,压缩了自己的利润,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在东亚、欧佩克和美国的三角关系中,东亚国家向欧佩克多支付了美元,这些美元又流向美国,东亚就成为唯一的输家。甚至欧洲也未像东亚输得这样惨,一方面他们有海上油田,另一方面欧元坚挺,已经吸引了部分欧佩克的投资。

  生物能源利益链:

  穷人为富人的汽油买单

  油价居高不下,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还有更妙的招数——生物能源。布什政府从来对环境问题无动于衷,甫一上任便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而2005年8月,却在石油价格步步上涨时推出了《新能源法案》,大张旗鼓地鼓励机器与人类争夺粮食,用玉米提炼乙醇。

  以大机械化的方式种植玉米,再提炼出乙醇,难道不是对能源的巨大浪费?拖拉机耕种和收割机都需要汽油,美国式的耕种更以化肥为支撑,实际上是用古代动植物的有机质生产当代的有机质。美国农场主在每公顷土地上投入的化石燃料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更是发展中国家的20倍。即便美国的粮食市场价格最低,生产成本最低,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植物燃料仍是亏损状态,这就足以说明了这种转化经济上并不可行。但美国仍一意孤行,并提出了2017年每年消费350亿加仑替代燃料的目标。即使现在,美国这一生产世界40%玉米的农业第一大国,已经有20%的玉米用于提炼生物能源,世界粮食市场由此怎能不为之混乱。

  世界上最早进入盈利的是巴西的甘蔗提取乙醇,巴西的水土和光照得天独厚。如果不必和人类争夺口粮,用植物根和茎的植物纤维降解出生物燃料也不失为妙法,只可惜技术尚未成熟。但只要假以时间,不久的将来技术便可实用化。可此时,随着石油价格狂涨,玉米提炼乙醇补贴已经匆匆上马,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机器与人争食的局面。鼓励政策的直接结果便是全球粮食价格翻番上涨,粮食种植急剧按工业要求,而非农畜目的而改变。一轮始于玉米的粮食涨价直接引起粮食涨价,进而是食品涨价,在发展中国家则引起了激烈的通货膨胀。于是,我们见证了我国大豆的大牛市,也见证了食用油价格飙高。客观上的结果就是,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使穷人为富人的汽车燃料买单。

  粮食的全球贸易体系中,美国处于和欧佩克相似的地位,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又因为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过剩,长期采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而其气候条件完全可一年两熟,可见国际粮价的控制权也基本掌握在美国手中。不过,只因为农产品没有石油那样的分布不均衡,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有现在的人口规模,首先是因为有相应的粮食供应,农产品市场的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远比石油复杂。此前,美国不仅对农场主大量补贴,还不遗余力向海外推销农产品,似乎都在为今天做铺垫。终于,能源进入持续的紧缺阶段,美国就有了紧缩农产品供应的绝佳机会。

  发达国家,尤其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高额补贴农产品,等于用政府财政购买到了“本国的粮食安全”,同时又加强了产业竞争力。并且,通过世贸组织等机构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和贸易管制,试图挤垮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操控全球农产品定价。作为纯出口国,价格越高对美国越有利。而日本这样的进口国,因为实行了高关税,粮价变动并不对本国物价构成威胁。

  把粮食和石油做一个对比,粮食的世界版图类似于石油在生产和消费中的格局。由于能效大规模提高,又由于GDP更多地转向高科技领域,发达国家抵御石油危机的能力远比上世纪70年代加强。而我国目前却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的依存度远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通常用油价上涨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费用的增加对GDP的比值,来衡量进口国经济受到冲击的强度。仅就原油进口而言,1975年美国的这一比值为0.8%,1979年为1.8%,按照当下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和GDP及石油价格上涨估算,这次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国的冲击强度要小于1%,要弱于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强度。而我国,油价上涨使我国在2006年多支付了153亿美元,今年更多。能源上涨加上粮价上涨,CPI居高不下。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可谓一石三鸟,后续威力逐渐显现,食品价格上涨使我们的CPI攀高,进而影响利率预期。正当人民币升值呼声高涨的时候,高企的CPI等于帮助西方推高人民币银行利率,逼迫人民币升值。一轮类似于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氛围在我国周边形成。

  据《三联生活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焦点 C0003 醉翁之意不可告人 2007-12-20 钱江晚报c00032007-12-2000021;48257178002CE173482573B60045FE91[B1-方臻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