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小镇优伶
· 雨是精灵 风是耳语
· 一个人精神的风向标
· 一只脚踩出来的冬腌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人精神的风向标
■陈建功
  《长夜半生》唤醒了我最近一直深藏于心底的感慨,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们被推崇被讴歌的假象仍时不时闪现,比如传媒上爆炒的什么“老三届”话题之类。或许我们自己还觉得历历如昨,其实对年轻一代来说,那实在是很遥远的过去了。

  是的,时代前进的步履甚至超过了生理年龄的催逼。当年风正茂、叱咤风云的一代人,眨眼间便流水落花春也去。淘汰了我们的,不仅仅是年华,更多的,是巨变的时代。仿佛就在忽然之间,我们,无论是下岗的工人还是殷实的中产者,一下子发现,青春时代从心灵深处放飞的理想之鸽,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徘徊、眺望、竟无枝可依了。

  有的人惘然若失,听命于风的波流。

  有的人惶不择路,寻找新的人生栖息地。

  也有的人却依然坚忍,心无旁骛,一如既往地飞翔。

  这或许可以概括这部作品的题材和题旨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夜半生》这是一部题材宏阔且题旨深远的作品。我深知这一判断有些吓人,甚至会被认为和本书的主人公兆正那般落伍,因为这是一个“宏阔”和“深远”也都“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代——人们沉湎于庸常生活的琐屑,风靡于轻松的搞笑和隐私的窥望,这沉湎和风靡,甚至包含了对中国文坛上曾经的某些“宏阔”和“深远”的惩罚。然而时髦和坚守究竟谁能行之久远?对中国的当代作家来说,文学的选择和人生的抉择一样严峻。从本书中我们读出了作家的清醒和坚守,他在当下那些“沉湎和风靡”的诱惑中,坚定地认为“信念是优秀小说作品的一根无形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这“精神擎柱”,使这部在纷繁众多的作品中凸显了其思索时代拷问人生的力度。作家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追索不同性格发展的踪迹,展现了变迁的时代,也展现了渐渐淡出生活主潮的一代人面对迷乱缤纷的时代所做出的人生取舍和价值追求,使作品由此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成为了一代人精神的风的向标。

  坚守文学的精神支柱而收获到深刻和宏阔,和中国文坛上曾经时髦甚至至今尚未绝踪的虚张声势的“假、大、空”文学大异其趣。后者是迎合与固解,而前者则是经历了时代与人生的陵谷之变后,作家的“主体性”的觉醒。后者每每借重于题材的“重大”,前者,则仰赖于心灵的深邃与博大。正是这深邃与博大,使作家即获得了坚守文学的精神支柱的自觉,也赢得了捕捉既具独特性又能引发时代共鸣的人生感悟的敏锐,还获得了用这感悟为读者重新铸造一个世界的激情。于是,我们从吴正这部作品所读出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片时代,几个角色”,它们似乎“都基于一个小小的支点,那便是作者自己”,然而作者却“用他长长的精神力臂,轻轻地抬起一个大时代”。这描述转引自作家的创造随笔,我以为似可视为这位作家的文学宣言,也可作为感受和读解这部作品的钥匙。

  是的,如我开篇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乐观一点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马上就要过去了。然而,有这样一部作品,凝重从容地记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记述了这一代人的心灵轨迹,特别是这一代人精神的坚守与挣扎;记述了他们面对熙熙攘攘的现实心灵深处的潜烛幽光,这样的作品会过去吗?

  为此,不能不感激这部作品给悲怆与失落的一代人所带来的巨大的温暖与慰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6 一个人精神的风向标 ■陈建功 2007-12-28 钱江晚报d00062007-12-28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