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缘起:为什么会选中《飘》?
风波源于那个特定时期所产生的严重“书荒”。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几年内,全国到处都在闹书荒。出版业也是百废待兴,不管是纸张供应还是印刷能力都很有限。
但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望着读书,渴望着知识。尤其在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陆续有一些数理化丛书出炉,每逢上架,各地新华书店前都会出现抢购的长龙。“在杭州,上解放路新华书店购书的读者都一路排到了国货路。”当年的浙江省出版局副局长马守良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当年的情形。
当时,学术或艺术著作只能由国家出版社出版。1978年,由京、沪的国家级大出版社出版了35种中外文学名著,按计划分配,浙江一个省只分到了2.4万册,一上架便被抢完,严重地供不应求。
而当时浙江唯一的省级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在“文革”前的17年,没有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更不用说长篇翻译小说了。“我们深深感到要解决‘书荒’,繁荣出版,就必须改革,冲破‘三化’,冲破框框。”马守良说。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出版社实行“三化”方针,即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的方针,就是说,只能出版字大、本薄、价廉的通俗小册子,不能出版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更不能出版翻译小说。)
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力量审读了一部分外国名著,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决定出版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女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的小说《飘》。
“《飘》是我们在上海书店的旧书堆里翻出来的。”1979版《飘》的责任编辑汪逸芳回忆,“当时,上海书店‘幸存’的这堆旧书,都是解放前比较畅销的文艺书,我们在里面翻,最后选中了《飘》等几本外国小说。”
为什么选中《飘》?汪逸芳说:“我和社里一个老编辑一起选的,我们被书里的精神感染。那种奋斗向上、不向环境屈服的高昂进取心打动了我们。同时,解放前,曾上映过电影《乱世佳人》,反响很大,所以我们直觉该将《飘》再版。”
对于为何后面会引发轩然大波,汪逸芳说:“当时没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