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62岁的应大伯是浙江平阳的农民,两个月前开始,他腰部酸痛难忍,还有胃胀不适,平时能干农活的他一下子失去了劳动能力。更糟糕的是,应大伯开始拉肚子,一天十几次,还便血。春节前,他到杭州市中医院检查,医生了解到他有家族病史,立即为他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应大伯的大肠腔内布满了密密麻麻数不清的粟米和黄豆状息肉,看上去触目惊心,结肠一处已经发生癌变,已有5厘米大小。
应大伯担心不已。3年前,他哥哥就是因为腺瘤性息肉病在该院肛肠科进行了手术,因为当时发现得早,病灶尚未癌变。而应先生却没有他哥哥那样幸运,已经出现癌变。
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刘剑博士与肛肠科主任周乐平为应大伯精心制订了手术方案,采用国际先进的“全结肠切除、回肠贮袋成形和肛管吻合术”,切除了病灶,保留排便功能。手术顺利,应大伯恢复良好,昨日出院。
■医生解析
刘剑,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肛肠科主任医师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剑就开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研究。负责的有关研究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少见,但遗传性相当高,患者子女发病机率为二分之一。其临床特征为大肠弥漫腺瘤性息肉,息肉数目多在100颗以上,如不及时治疗,几乎100%的病人会发生息肉癌变,危害较大。
刘剑建议,一旦家人中有此病例,子女与兄弟姐妹及其他直系亲属都应做相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报通讯员 徐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