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5版:奥运中国·传奇
3  4  
PDF 版
· 先驱
· 一位后人的
内心景仰
· 寻访,王正廷的家乡足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访,王正廷的家乡足迹
  托王正廷福——

  支书成了奥运火炬手    

  快客刚从高速奉化的口子下来,迎面一块醒目的标牌提醒着人们——“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故乡西坞欢迎您”。看来,在这个红红火火的奥运年里,王正廷成为奉化家乡人们引以为荣的骄傲。

  来车站接记者的,就是当年王正廷居住地奉化市西坞街道税务场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国强,这位48岁朴实的汉子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身份——北京奥运火炬手。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奉化籍的全国人大代表、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曾提交了“把王正廷的故乡宁波奉化税务场村列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点之一”的建议。

  虽然最后确定火炬传递线路不经过税务场村,但是作为王正廷故乡的代表,王国强被宁波市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说起这个光荣的使命,王国强憨厚地笑着说:“我真是托王正廷的福,圆了奥运梦想。”

  说起王正廷,王国强有说不完的话,“虽然我和王正廷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而且我们生活的年代也隔了七八十年,但毕竟是一个村子的,别看他在村里创办的务本学堂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但当年在周边几个乡里是出了名的。”王国强说,很多村里人和他一样,对王正廷有一种特殊感情,慢慢地,这种感情转变成了对奥运会的热爱和关注。

  这几年,王国强收集了许多和王正廷有关的资料,凡是报刊杂志上所登的有关王正廷的文章,王国强看到后都会保留下来,还托人从外地买来了5本 《王正廷传》。王国强说,村里一直在考虑建一座王正廷奥运体育纪念馆,但因各种原因,王国强的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我相信纪念馆迟早会建起来。”王国强说, “奥运气氛越来越热烈,‘中国奥运之父’也不该被忘记。”

  “文曲星”下凡——    

  老人心目中的王正廷

  我们驱车来到了白莼公路边的税务场村。该村在古代是交通要道,南通台温,北达明州(今宁波)。自宋以来,历代封建皇朝曾在此设税务司以征收税款,小村因此得名。如今的税务场村是一个花木专业村,风景如画。

  1882年,王正廷就出生在这个税务场村。王正廷自小离开税务场。在其四五岁时,因家庭生计所迫,全家迁往外婆家慈溪庄桥(现属宁波江北区)定居。年幼的王正廷被一只小小米箩筐挑着来到慈溪。因此,村里有关王正廷的遗迹并不多,我们参观了王正廷的故居和他一手创办的务本学校。

  沿着被村民亲切叫作“正廷路”的狭长小路,记者来到王正廷故居。这是一个傍靠青山,被桃树环抱的房子。原来是几间普通平房,是王正廷在民国时期回乡探亲时建造的,自题庐名为“爱光庐”。现在已经改建成教堂,正门上方书有“爱光堂”三个字。在这个故居里立着王氏家谱的石碑,王正廷名字赫然在列。王国强介绍,现在村里没有王正廷的直系亲属,其几位侄子早已移居海外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当地79岁的村民王汝英回忆王正廷,如数家珍。“我和王正廷还带一点点亲戚关系,叫他公公的。1947年,王正廷曾为了务本小学的管理和资金问题,还回过一次家乡呐。”王汝英回忆说,“我就读的初中宁波三一学府也是王正廷的母校,我17岁在那里读书的时候,王正廷与当时宁波地区专员俞济民会面,还特地把我叫去一起吃饭。因为家乡人能到外地读书,读到初中,让王正廷非常高兴。他和蔼地勉励我好好读书,特别要把身体锻炼好。”

  “王正廷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文人,是一颗下凡的‘文曲星’。”王汝英老人评价说。

  务本学校打篮球——

  村民当年像看西洋景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王正廷一手创办的务本学校遗址,这个学校位于村北,左有一石亭,名“聚源”,相传旧时为官府收税之处。石亭西北侧,古樟森然,华盖葱郁。绿荫掩映下,是一座破败失修、残垣断壁的古建筑。大门朝南,左右各有一间厢房,原为教室;走进大门,两边是廊房,以前上面是教师寝室,下面分别做图书室、医务室和储藏室;正面为大殿,是过去学校开会、学生活动的场所。整个建筑结构如四合院。

  务本学校是王正廷于1916年回乡时出资建造的。学校建成后,孙中山应王正廷要求题写“务本学校”匾额(此匾在文革时被破坏)。当时的宁波《时事公报》曾有报道,说王正廷“开办‘模范小学’一所,实施最新教育法。注意桑梓公益,具有改进社会之热心……”所谓最新教育法之一,便是开设体育操练一课,这在当时奉化学校中属于首创,在全国小学也属罕见。

  务本学校也是王汝英老人小学就读四年的场所。他一边兴致勃勃地把记者领到学校各处转悠,一边回忆说:“那时,按照王正廷的办学思想,学校体育设施比较齐全,有木球、乒乓球、排球、铁饼、铅球、吊环等。同学们经常在课上课下娱乐、锻炼。”

  王汝英老人指着已经杂草丛生的学校门口边上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跳远的沙坑,那里是跳高场地,本来还有两根跳高杆的支架;这里可以掷铅球、铁饼,那边有单杠和吊环。王汝英老人还比划说,我们还打一种木球,把它打到坑里,就像现在的高尔夫球,可好玩了。

  在学生活动室,王汝英老人介绍说,本来这里有一个木制的乒乓球台,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哦。绕到学校后门,王汝英告诉记者,这里曾经还有个篮球场,我们打球的时候,村民都会来看西洋景。

  王汝英回忆道,当时我们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个,有3个老师教,他们都擅长教体育课,每天早上都要带我们爬山。我们每星期有三节体育课,学期结束还要考试,成绩优秀的上面还有奖品奖励。在当时都是很新鲜的。“如果恢复学校原貌就好了,能够体现王正廷的体育办学思想,也是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遗产。”王汝英感叹说。             本报记者 陈学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奥运中国·传奇 C0015 寻访,王正廷的家乡足迹 2008-2-28 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27;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29;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28;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3;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5;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4;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0;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2;钱江晚报c00152008-02-28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