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背影
3  4  
PDF 版
· 约翰·罗德里克:美联社非凡的“中国通”
· 美国使团在红色延安
· 约翰·罗德里克:美联社非凡的“中国通”
· 难忘“8·15”日军投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国使团在红色延安
——罗德里克忆延安
  进入迪克西使团

  我1945年第一次来到紧邻戈壁滩、处于封锁之下中国共产党首都延安,惊愕地注视着那里1万个窑洞。当我看到星条旗在美国一个军事观察团的旗杆上高高飘扬时,心中愈发感到吃惊。

  这个军事观察团通常被称为迪克西使团,是由美国官兵组成的一个小兵营。这个组织存在仅4年,但创造了一项纪录:它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及其身经百战的战友们接触的美国官方组织,比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国早28年。

  迪克西使团1947年解散。两年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挥师南下,赶走国民党政权,从而完成了中国的共产党革命。

  尽管随后的美中关系跌宕起伏,中方显然还十分怀念迪克西使团时期。1978年和1991年,中国政府两次邀请仍然健在的迪克西使团成员及其家属到延安重温那段峥嵘岁月。2004年,中方在北京再次宴请了使团成员。

  难忘窑洞生活

  我1945年11月抵达延安,在那里逗留7个月,报道国共谈判中共方面的情况。谈判由时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派遣的特使乔治·马歇尔上将斡旋。

  1938年,日军空袭把筑有围墙的延安炸成一片瓦砾之后,中国人开始挖掘窑洞,以容纳医院、大学、报社和培训学校。迪克西使团1944年来到延安后也自己动手挖掘窑洞。

  我住在其中一个窑洞。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住所:2.4米宽、3.0米长,光线从纸糊窗户而不是玻璃窗柔和地洒进来。仅有几件摆设是:我用于放置便携式打字机的一张桌子、一把木头椅子、一个洗脸盆和一张床,床板搭在木架上。

  虽然床垫像纸一样薄,沙子填充的枕头硬得像石头,但我在海拔610米、天气燥热的延安睡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稳。

  最近的厕所在30米开外处,一个小炭火盆难以驱赶冬日寒冷。我和迪克西使团成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每星期到临时搭建的浴室洗一次澡。但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我们利索多了。国民党封锁迫使这些共产党人常年只能穿同一身补丁盖补丁、洗得褪了色的衣服。

  了解共产党人

  在延安逗留的整个过程中,迪克西使团中很少有人有机会了解友好的共产党人的想法。

  平易近人的朱德总司令在一个假日与我们共进晚餐,我问他对国民党一项提议的看法。他详细作答,但迪克西使团团长伊万·D·伊顿显然火了。他明确告诉我,今后与共产党领导人会面时,我不能讲话。

  一些人说,由于围绕迪克西使团与共产党人的关系究竟应该密切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存在分歧,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个了解共产党人的天赐良机。当时,(在美国政府方面,)人们对那些预言共产党将取得胜利的人置若罔闻。

  1947年3月,也就是我抵达延安15个月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向延安步步逼进,迪克西使团把车辆都交给了共产党人并与他们一起撤离延安。当我要求结清自己的食宿费时,伊顿说,毛泽东已经主动表示钱由他支付。

  

  ——2004年8月29日发表于美国《洛杉矶时报》,原标题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迪克西使团与美国人相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C0006 美国使团在红色延安 2008-3-17 钱江晚报c00062008-03-17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