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返顾30年··寻找每一次思想激荡
3  4  
PDF 版
· 14年,“园区快车”上的三个苏州人
· 1993年,潘云官加班加点写项目建议书
· 1999年,机要秘书潘建钢目睹园区行政工作的高效
· 2005年,吴金水带着村民租地搞生态种养
· 2008年,14岁的苏州工业园区大步向前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993年,潘云官加班加点写项目建议书
  1993年,潘云官已经在江苏省政府对外开放办公室工作了整整7年,43岁的他如同大部分公务员一样,“已经能想象到自己退休时的景。”然而就在这一年底,他接到了一个“改变今后人生”的任务——起草中新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建议书。15年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讲述流畅、严谨而不失深情。

  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最早要追溯到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巡讲话。南巡之后,中国到新加坡学习的团组很多,当时新加坡的政府机构很小,去的人多了就没有办法接待,于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裕廊镇那样的工业区,在那里体现新加坡的经验。

  1992年11月,当时的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出访新加坡,在这次访问中,章新胜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特长,双方合作的事情有了一点眉目,双方签了一个非正式的合作意向书。1993年7月份,李光耀亲自率团到中国考察,回国后拍板决定将与中国合作建园的地址选在苏州。此后,李光耀多次征询中共中央高层领导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即双方通过友好合作,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高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李光耀的想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赏和支持。中新双方高层谈好之后,就要求江苏省将项目报中央审批。

  1993年11月,潘云官等人夜以继日地写出了关于中新合作建园的可行性建议书。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下达。2月26日,中新两国在北京签署政府协议和商务总协议,合作正式展开。

  就在潘云官加班加点写项目建议书时,20岁的潘建钢,是总政某部的普通机要员,即将复员的他正为将来感到迷茫;吴金水刚满45岁,已经在苏州吴县浦田村做了3年支书,他每天想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农活,就是指导村里农业生产,搞好村民服务。尽管已从报纸上获悉中新将在苏州合作建工业园,但对两人来说,也仅仅是因为家乡的新闻而多看两眼而已。

  1994年初,潘建钢刚刚复员便赶上了苏州工业园区招一名机要员,他凭借一手每分钟300字的速录绝活成为园区对外招聘的第一人。而很快,吴金水也听闻了自己治下的浦田村已被纳入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版图,改制转型在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返顾30年··寻找每一次思想激荡 D0003 1993年,潘云官加班加点写项目建议书 2008-7-1 钱江晚报d00032008-07-0100018 2